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2年的一天,中国政府接到这一邀请之后,周恩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2年的一天,中国政府接到这一邀请之后,周恩来总理亲自打电话给外贸部的领导,说现在关贸总协定已经邀请我们加入了,考虑一下,是不是要加入。……当时一种说法:关贸总协定是一个“富人俱乐部”。此外,它所宣称的原则是市场经济的原则,而且更为棘手的是,当时关贸总协定的缔约方当中,还有南非、韩国、以色列,这些都是我们的“死敌”。……就是因为这些原因,我国决定暂不加入关贸总协定,以后视情况发展再定。这一定,就是三十年。

——2010年11月18日新华网

材料二  1986年7月,出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需要,中国正式提出关于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地位的申请。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加,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1986年的738.5亿美元。其中中国与关贸总协定缔约方的贸易总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85%左右,中国迫切需要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和公正、公平的外贸环境。然而,恢复“关协”地位,第一阶段必须完成对中国贸易体制的审查,即看中国的经济体制是否有能力来执行关贸总协定的一套游戏规则。第一阶段谈了6年,多年从事谈判生涯的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为“市场经济”这4个字整整谈了6年的时间。

——2001年11月8日《中国经济时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抵制参加关贸总协定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是如何让“经济体制有能力来执行关贸协定的一套游戏规则”的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1)从国际关系上看,中国与某些成员国有意识形态的隔阂;从经济体制上看,中国当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从对国际组织的认识上看,中国对参加关贸协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认识不足。(4分,答两点即可) (2)过程: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了新的目标;1992年底,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次写入宪法;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8分,答四点即可) 认识:积极融入到全球化大潮中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则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3分。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它所宣称的原则是市场经济的原则,而且更为棘手的是,当时关贸总协定的缔约方当中,还有南非、韩国、以色列,这些都是我们的‘死敌’。”可知中国与某些成员国有意识形态的隔阂;从经济体制上看,中国当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不符合关贸总协定市场经济的原则;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对参加关贸协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认识不足。 (2)结合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及人们认识的变化等方面归纳总结。第一小问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注意五个关键点: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年底,中共十四大;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次写入宪法;1997年中共十五大;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小问认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要求论从史出,言之有理。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中国抵制参加关贸总协定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 【名师点睛】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1)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①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②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③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①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②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③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①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②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③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国家发布的一切政令,首先是由天子下达旨意、或是由尚书省提出计划和建议,然后交由中书省草拟诏敕或法令,所以中书省大致相当于一个立法机构。中书省起草政令后,必须交由门下省进行审核,门下省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驳回,涂改奏还,称为“涂归”,所以门下省相当于一个审查机构。中书省根据修改意见重新审订后,再经门下省驳正;一道诏敕或法令,往往要经过这样三番五次、来回反复地磋商驳议,形成一致意见后,由中书省发布,经门下省副署,才算正式生效,最后交付尚书省颁布施行;尚书省只有执行权,没有审议权,因而相当于一个行政机构。这种制度称为“三省合议(驳议)制”。

——《大唐帝国的兴亡——一个巅峰王朝的全景史诗》

材料二   奥巴马在他的自传《无畏的希望》中,回忆当年他受在任的布什总统邀请,与其他新当选的参议员在白宫与布什总统会面的情形。这次会面中,布什对奥巴马极力表现出和蔼可亲的姿态,但当他向新当选的参议员们介绍他的执政日程时,其行为举止变得有点吓人。奥巴马写道:“突然,好像密室里的人按了一下按钮,总统的眼睛开始凝视,他的声音变得激动,语速加快,变得既不习惯也不欢迎其他人打断他的话,他的亲和被一种近乎以救世主自居的固执所取代……我意识到了权力带来的那种危险的孤立。我明白了开国者设计制衡制度的智慧。”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统治者三省合议(驳议)制的特点和目的。

2结合《1787年宪法》的有关内容说明材料二中奥巴马我意识到了权力带来的那种危险的孤立”“我明白了开国者设计制衡制度的智慧的观点并指出这种制度与唐代三省合议驳议的本质区别。

 

查看答案

法理德·扎卡瑞亚在《后美国时代》一书中认为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之为群雄竞起的时代。”“群雄竞起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世界政治格局出现权力真空          B.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新一轮扩张

C.美国失去对全球事务的主导作用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查看答案

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发表了一封《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谈到“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据此判断    

A.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

B.萨哈罗夫认为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C.萨哈罗夫的这一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D.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

 

查看答案

欧洲历史行进到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分裂因素……西欧一批多少实行民主的国家和中欧、东欧一批共产党执政国家对峙在这种情况下古老的“欧洲梦”又被提出了。直接推动这一“欧洲梦”成为现实的核心力量是    

A.德国和法国              B.英国和法国

C.美国、苏联              D.英国、德国

 

查看答案

中美在上海发表的《联合公报》中声明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映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任何一方都不准备代表任何第三方进行谈判也不准备同对方达成针对其他国家的协议或谅解。这主要是针对    

A.苏联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C.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权       D.日本迈向政治大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