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韬(1828-1897)认为以中国近代化为目标的富...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韬(1828-1897)认为以中国近代化为目标的富强运动是一场为了消除中国与西方之间存在的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以致政治差距的一次民族总动员。他不仅需要一个讲究办事效率、有眼光、有谋略的官僚阶层,而且更需要拥有不同专门知识的企业家、商人、科学家、报人、工程师、技术员、教育工作者及其他各种有“一技之长、一材之擅”的专才。他说:“所以甄别人才者,直言极谏,舆图象维,一切专求乎实用”。他多次对封建顽固派把道德放在功利之前的林甸嗤之以鼻,认为他们攻击洋务运动“侈事功,夸富强,兴管商之风”是“不知兵甲修而后道德尊,师旅雄而后礼仪盛”,是“夏虫不知冰”,是杞人忧天。他把人才观与改革开放思想联系起来,即承认中国之学、中学之才,也承认西方之学、西方之才。从他所推崇的人才来看,后者甚至是他强调的重点所在。王韬认为,中国现代化急需大批实用人才,中国在国内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不妨采取“取材于各国以为我用”的方针。

——摘编自佟庆辉《王韬评传》

(1)根据材料,概括王韬的人才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王韬的人才观。

 

(1)强调人才对于民族发展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性;注重人才的多样化、专门化;看重人才的实用、功利;重视西学人才和引进人才。(2)继承了中国古代重视人才的传统;体现了对民族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以救亡图存为己任;从世界意识角度来看待人才问题,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王韬的人才观,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1)本题考查的是王韬的人才观,学生从材料中“需要拥有不同专门知识的企业家、商人、科学家、报人、工程师、技术员、教育工作者及其他各种有“一技之长、一材之擅”的专才”“甄别人才者,直言极谏,舆图象维,一切专求乎实用”“采取“取材于各国以为我用”的方针”“ 为了消除中国与西方之间存在的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以致政治差距的一次民族总动员”概括即可;(2)本题考查对王韬人才观的评价,学生从对中国教育、民族命运的关注、顺应时代发展等方面来阐述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不久,斯大林就预测到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在对内政策方面将从进一步法西斯化中寻找摆脱现状的出路”,“在对外政策方面将从新的帝国主义战争中寻找出路”。以后,苏联领导人在各种场合不断指出,法西斯侵略势力是世界人民的主要危险,要求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制止这股势力的蔓延和扩散。1933年12月,连供中央通过了关于发展为争取集体安全而斗争的决议,包含以下四个要点:(1)苏联同意在一定条件下参加国际联盟(2)苏联不反对在国家联盟范围内缔结抵御德国侵略的区域性共同防御协定;(3)苏联同意比利时、法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或其中某些国家参加上述协定,但法国和波兰必须参加;(4)一旦遭到侵略国的军事进攻,各参加国相互提供外交、道义和可能的物质援助

——摘编自王思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苏联的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查看答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年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皇帝有权颁布法律,发交议案,召集及解散议会,设官制禄,罢黜百思,编订军制,统帅陆海军,宣战媾和及订立条约,宣告戒严,爵赏恩赦,总揽司法及在紧急情况下发布代法律之诏令。并且用人之权、国交之事、一切军事,不付议院决议,皇帝皆可独专。另外,又以附则形式规定,臣民有纳税、当兵、遵守法律的义务。在法律范围内,可享受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担任公职等权利和自由。

——摘编自《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8月27日)

材料二 大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皇帝职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宪法由资政院起草决议,皇帝颁布之;宪法改正提案权属于国会;总理大臣由国家公选,皇帝任命。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其他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国际条约非经国会决议不得缔结;官制官规以法律决议之;本年度预算,未经国会决议者,不得照前年度预算开支。由预算案内,不得有规定之岁出;预算案外,不得为非常财政之处分;皇室经费之制定及递减,有国会决议;皇室大典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摘编自《宪法重大信条第十九条》(1911年11月3日)

(1)根据草料,概括指出《宪法重大信条第十九条》与《钦定宪法大纲》相比有何进步和不足之处。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朝统治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368年,朱元璋发布硬性命令:“凡农民家有四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如果有田十亩以上,则种植面积加倍。各级官吏要亲自督查,如果不中桑树,就罚他交绢一匹,不种麻和木棉的,罚他麻布、棉布各一匹。”

1394年3月,朱元璋命令公布行文,令天下百姓,按帝国计划种植桑、枣。他硬性规定,每一百户农民要共同种二亩秧,并且详细给出了种植方式:每一百户共出人力,挑运柴草焼地,耕锅再烧,耕烧三遍下种。待秧苗长到二尺高,然后分栽,每五尺宽为一垅。每一百户第一年二百株,第二年四百株,第三年六百株。”栽种过数目,造册回报,违者全家发边充军。”

——张志宏《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材料二  国初最重农桑之政,令天下府州县提调官用心劝谕农民,趁时种植,计地再桑,计桑苛捐,府州县具有定额。然地各有宜,两者宜桑,山东、河南等处宜木棉,如永春则宜麻,当随地而取之。今有地不种桑,递年输绢,取办于通县丁粮。

——《永春县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初经济措施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初的经济措施。

 

查看答案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和信息交流工具,语言对于研究社会变迁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满分5 manfen5.com

以“英语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为题,运用材料中的信息进行论述。(要求:1.观点明确清楚。2.论述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合理充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充成下列问题。

材科一 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1942年发表的《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是受战时内阁委托,负责起草的有关战后福利制度重建的报告。这个报告确立了战后英国福利体系重建的基本框架。贝弗里奇认为社会变迁导致社会的紧张冲突,社会这个有机体制并不能自我维持平衡,需要社会组织的协调才能够环节社会冲突,达到社会和谐……他指出社会保障的基本结构有三部分组成:满足国民基本需要的社会保险;对特殊情况国民的社会救助;超过基本生存需要的自愿保险。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应由国家所组织,目的是满足个人在收入中断、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额外支出是提供维持生存水平的保障,即保障每个人的生活水平不能低于国家最低生活标准。至于有些阶层需求的保障超出了最低生活的需要,可以通过参加私人举办的资源保险计划去解决。社会保障应该达到的目标是消除贫困。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西方自由化、私有化政策造成新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危机,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提出放弃过去或者削减、或者扩大福利的做法,变福利政策为投资政策。通过在经济、教育、培训等领域的政府投资和个人投资,提高接受福利者进入市场的能力,帮助他们适应就业,以防一些人滥用福利。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福利即是每个人的权力,同时个人也要尽义务,“不承担责任就没有权力”,寻求“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职责”的平衡。吉登斯的理论被英国首相布莱尔、美国总统克林顿、德国总理施罗德等政界人士所实践,在欧美形成一种社会思潮。

——以上材料摘自《社会保障思想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要指出贝弗里奇与吉登斯社会保障思想的不同之处。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贝弗里奇与吉登斯的社会保障思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