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韩非子说:“臣尽全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计数之所出也。”指出君...

韩非子说:“臣尽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计数之所出也。”指出君臣之间不过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B.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

C.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D.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

 

C 【解析】 试题分析:法家思想作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其思想被当时的一些统治者所接受,但不可能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故A 项错误;韩非子指出君臣之间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并非完全无诚信可言,故B项错误;韩非子强调的这种君臣之间的买卖、交易、互相算计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关系,这种关系改变了以宗法血缘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利益至上逐渐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故C项正确;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之后,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且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故D项错误。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韩非子的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1 洲近代民主思想的演变历程

时间

概况

15世纪

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个性解放的宣传。

16世纪

宗教改革家加尔文的民主、共和主张,法国进步思想家鲍埃西等人的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17世纪

格劳秀斯、洛克等人的社会契约思想、分权说的产生,英国立宪政体的产生。

18世纪

孟德斯鸠、卢棱等人民民主思想的激荡,法国民主政权的建立。

表2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演变历程

时间

概况

19世纪40、50年代

魏源、徐继畲等开始注意中西政制之别,赞扬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又“公”又“周”。

19世纪60年代

冯桂芬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批评专制制度不如立宪制度通达民情。

19世纪70年代

个别改艮派如郑观应等发出开设议院的议论。

19世纪80年代

部分洋务派如崔国因、张树声等提出立宪问题,个别改良派如何启开始宣传“公平”思想。

19世纪90年代

先是开设议院主张的普遍提出,而后是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20世纪初

先是革命派民主思想的激荡,紧接着便是专制制度被推翻。

——摘编自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与欧洲民主思想演变历程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造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演变历程与近代欧洲不同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魏晋以后,宗族聚居成为传统,形成了“人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的现象。逮到隋初,这种局面依然存在,故文帝下令“大索貌阅”,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户口不实者,(里)正(党)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如堂兄弟)以下,兼令析籍贯,各为户头,以防容隐。”同时又接受高颎的建议,以“人间课输,虽有定分,年常征纳,除注恒多,长吏肆情,文帐出没,复无定簿,难以推校”为由,推行“输籍定样”,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人,各随便近,五党三党,共为一团,依样定户上下”,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入册籍。至炀帝初年,裴蕴再行“貌阅”,规定“若一人不实,则官司解职,乡正里长,皆远流配。”“又许民相纠,若纠一丁者,令被纠之家代输服役。”据统计,文帝和炀帝时期的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 万余。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隋代括户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括户制度改革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某西方学者指出,“民主”“资本主义”“法治”和“公民社会”犹如四个长条黑匣子,是构建西方文明所需的四大支柱。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黑匣子内部,有着高度复杂且互相关联的制度在发挥着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使得公元1500年后西方社会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然而,1900 年后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腕,使西方世界像明清时期的中国那样,正在走向沉沦。有人据此图示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结构图(见图)。

满分5 manfen5.com

——据尼尔·弗格森《西方的衰落》摘编

结合图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该学者的任一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所选观点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并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謇(1853~1926 年)既是清末民初实业界举足轻重的巨擎,也是慈善界的头面人物。作为近代中国儒商的代表,张謇早在戊戌维新期间就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后来又提出了发展盲哑人教育的独特见解。针对各地水灾不断,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作临时应付之策,以工代赈才是“办赈至善善策”。同时,1903 年从日本考查回国的张謇进一步意识到,发展慈善必须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紧密相联,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张謇的撑持下,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院、新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以及医院等组成的集救济、改良、赈恤、教养、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然而随着张謇的大生集团在一战结束后由盛而衰,其慈善事业也深陷困境,出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悲剧。

——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等

材料二   安德鲁·卡耐基(1835~1919 年)是世纪之交美国最大的工业巨头和著名的慈善家。卡耐基在1889年发表的“财富的福音”一文中提出,财富集中造成贫富扩大是文明进步不可避免的代价,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推翻现有秩序,而在于如何恰当地管理巨大的剩余财富。富人应该把这笔钱在他们生前通过适当的运作用于造福公众的事业,投向建立大学、图书馆、医院、公园、公共泳池以及捐赠教会等领域。1901年卡耐基退休后,开始尝试以管理企业的运作方式——现代基金会的形式会来有系统地捐献财产。在他名下的基金会和非盈利机构甚多,但最主要的当属1911 建立的卡耐基基金会。该基金会以“增进和传播知识,并促进美国与曾经是英联邦海外成员的某些国家之间的了解”为宗旨,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研究新形势,提出新的工作重点,迄今在美国仍有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资中筠《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述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慈善公益思想的特点,并简析其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謇与卡耐基慈善公益活动的不同之处,并对卡耐基的慈善公益活动予以评价。

 

查看答案

20世纪70 年代中期,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到80 年代,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这种情况体现出苏联(  )

A.进出口贸易协调发展                B.新经济制度初现成效

C.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D.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