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人权派是1929年至1931年在中国出现的一个政...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人权派是1929年至1931年在中国出现的一个政治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胡适、罗隆基等一批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五四”后,中国各种思想搏击争鸣,自由知识分子办报办刊传布思想,各种论争不断。1928年8月,国民党宣布“军政”告终,“训政”开始,党国体制及蒋介石的权威地位初步形成。此时国民党内反蒋力量将“民主”等原则高高举起,与人权派所追求的“民治”、“人权”、“宪政”形成了呼应。同时,上海出现多个商业团体组织请愿团,要求国民党中央实行民主。

从实质上看,“人权运动”乃十足的“宪政运动”。但由于实力弱小,他们不具备从事实际政治运动的实力和条件,只能幻想国民党自上而下推行宪政。

人权运动在精英知识界掀起波澜,但广大民众却充耳不闻,实际成效也微乎其微。国民党对于人权派不断采取封杀手段,始终没有实行宪政。一直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宣布由“训政”进入“宪政”,结果是演出了一场滑稽剧,最后被赶出大陆。

——摘编自袁刚、邓博宇《人权论争与国民党的训政、宪政》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人权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人权运动的内容并简析失败的原因。

 

(1)背景:人权派深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五四运动后思想自由的氛围;国民党一党专制制度的建立;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呼应;人民对民主自由的追求;(6分) (2)内容:追求人权及民主宪政;(2分) 原因:实力弱小,对国民党抱有幻想;没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对人权运动进行镇压;长期内战,政局不稳;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成为时代主题。(7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人权派胡适、罗隆基是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深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五四后,中国各种思想搏击争鸣,自由知识分子办报办刊传布思想,各种论争不断”可知,五四运动后思想自由的氛围;“党国体制及蒋介石的权威地位初步形成”可知国民党一党专制制度的建立;“此时国民党内反蒋力量将民主等原则高高举起,与人权派所追求的民治、人权、宪政形成了呼应”,可知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呼应;“上海出现多个商业团体组织请愿团,要求国民党中央实行民主”可知人民对民主自由的追求。 (2)第一小问内容,由人权派追求“民治”、“人权”、“宪政”,可知内容是追求人权及民主宪政;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但由于实力弱小,他们不具备从事实际政治运动的实力和条件,只能幻想国民党自上而下推行宪政”,可概括出实力弱小,对国民党抱有幻想;根据材料“国民党对于人权派不断采取封杀手段,始终没有实行宪政”,可知原因之二是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对人权运动进行镇压;联系所学知识,可从长期内战政局不稳、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等角度分析。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人权运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布什政府上任3个月以来 ,在朝鲜半岛、中东以及建立国家导弹防御体系等诸多国际问题上态度趋于强硬,“单边主义”倾向明显。在对待恐怖主义和谋求核武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不友好国家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政策,在全球地缘战略格局上以更具进攻性的军事部署为基础,采用强硬和保守的态度追求美国的国家利益。

奥巴马认为,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已经使它在国际上丧失了人心,这使得美国难以承担在国际上的领导地位。因此美国必须放弃这些做法,改变自己的形象,重新恢复其在国际上的领导地位。具体的改变就是:在对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进行改革的前提下,更多地在国际组织的框架下行动;更多地与美国的欧洲和日本盟国协调立场、密切合作,而不是一意孤行;把北约作为是美国推行其外交政策、同恐怖主义和其他全球性问题作斗争的最可靠的国际组织;改变以往布什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忽视,同其他国家合作来应对这一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的共同问题。

——《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概括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概括奥巴马政府与布什政府在外交政策上的异同点。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我国历史研究开始了“眼光向下”的学术转向。 ……弥补了书面文献多限于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缺陷,为研究以普通民众为对象、以日常生活与大众文化为中心的研究取向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料基础。不过,更重要的还在于不同人群从不同角度……,打破了过去“一元”“单向”的研究模式,……如果研究者习惯于从官方文献与精英话语中爬梳资料,就很难摆脱精英主义的思维窠臼。……而且,在研究“触角”不断向底层探索的过程中,研究者也越来越感觉到“眼光向下”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而要进一步追求“自下而上”。尤其是在近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市民的行为选择与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市民视角”已经成为重新书写城市历史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1)请给材料中提到的历史研究的“眼光向下”下定义。

(2)谈谈你如何看待历史研究中“眼光向下”的学术转向。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然则我中国前此果属于何本位之国乎?⋯⋯吾盖羞言之, 我中国前此实无本位也。” “夫所谓货币者, 必其有一定之格式, 一定之价值, 以其单位之个数,为易中之标准 ,以衡量百物之价者也。中国现行之货币,惟铜钱足以当之耳,其用银两,则曰若干两若干钱。夫两与钱乃衡量他物之名,非数计货币之名也。以云用银,是乌乎可。嗟夫 !

——张品兴《梁启超全集》

材料二:从1901年1月开始到1902年12月的短时间内伦敦市场的银价暴跌了23%左右,银价的暴跌使清王朝的财政陷入了更为危险的状态。1904年初美国“会议货币专使”精琪向清政府提出币制改革方案 “A New Monetary System for China”。构成内容大致为(1)立即导入金汇兑本位制;(2)聘用外国人担任司泉官并由列强“监督”币制运营等。⋯⋯张之洞在反驳精琪方案的同时提出作为实行币制改革的预备措施即在湖北铸造库造l两重的新银元。清政府接受其提案,决定在判明新银元的成败之前不采取任何措施。对此,梁启超曾批评张之洞的主张是经济学门外汉的“谰言”。

——《20世纪初(1902—1904)的币制改革论及其意义》

材料三:美国通过最脆弱的希腊攻击了欧元,火烧连营使得欧盟摇摇欲坠,欧元地位大大动摇,资本快速流向美国,修复美国资产负债表;通过挑起中日钓鱼岛之争,两个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外汇在潜在战争影响下源源流向美国,并打击日元和人民币,能挑战美元的欧元、日元、人民币受到打击,美国则从危机中快速恢复。

——《货币战争》

(1)根据材料一,梁启超认为中国币制的缺陷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精琪币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和最终废弃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货币在内政外交中起到的作用。

 

查看答案

当代史学家E.P.汤普森说:18世纪9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多数英国工人开始意识到他们之间有共同利益,他们的利益与统治者和雇主们对立”,从而“形成”了阶级。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工人的出现标志着工人阶级的诞生

C.阶级是有共同利益的人群的集团

B.阶级斗争是工人阶级的出路

D.呼吁工人阶级的团结

 

查看答案

“各大国在宏观政策协调、应对全球性问题等方面的合作在加强。 各大国已经拉开新一轮更高水平综合国力竞争的序幕,而且,其争夺焦点的层次更高,都在抢夺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和国际规则的主导权。比如,各大国在网络、太空、极地、远洋等“新疆域”的战略较量向纵深发展,其激烈程度非同寻常。”材料表明当今世界

A.政治多极化趋势

B.经济全球化趋势

C.合作与竞争并存

D.和平与动荡并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