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指康有为自编年谱》等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历史事件的背景。康有为等上书内容是什么其结果如何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2材料二中的各界上书目的是什么涉及哪些人材料所述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3评析材料一、二论点所依据的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准备签订割地赔款之合约 内容: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马关条约》已经签订,上书被拒收 (2)目的:反对签订合约 层面:各省官员、京城各级官吏、举人 结论:根据档案记载,四月初八都察院代奏官员举人上书共计十五件,康有为所说拒收情况不存在。 (3)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实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实有较高史料价值;但由于个人回忆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有时记述的并非是真实的历史。(4分) 材料二 属于史学研究,作者查阅了大量宫廷档案。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背景,根据“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看得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准备签订割地赔款之合约。第二小问内容,根据“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可以得出拒和、迁都、变法。第三小问结果,根据“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可知上书被拒收,《马关条约》已经签订。 (2)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得出反对签订合约;第二小问层面,根据材料“……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得出有各省官员、京城各级官吏、举人。第三小问结论,根据材料“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得出根据档案记载,四月初八都察院代奏官员举人上书共计十五件,康有为所说拒收情况不存在。 (3)关于历史认识与研究,要注意把握到“史料”的选取。史料从来源上分为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等。从载体上分为实物史料(现场遗迹等)、加工史料(经过后人整理、完善的史料)等。第一手史料和实物史料最具可信度。而文学作品能够一定程度上反应当时时代的状况,但毕竟是文学作品,不是第一手史料,应该从多方面给予考辨。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实的记载,由于个人回忆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有时记述的并非是真实的历史。材料二属于史学研究,作者查阅了大量宫廷档案。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公车上书;史学理论与常识·史料·直接史料、间接史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西汉“开关梁,驰山泽之禁”,使富商大贾周流天下……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宋元时期,古代商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高峰期,坊市不分,“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发展迅速。明清时期,社会上经商风气浓厚,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许多商业新名词,如商帮,票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经济发展的表现都有哪些试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得以发展的条件。

材料二 晋商崛起于明,兴盛于清初,从清中叶开始转向衰落。晋商用会馆的维系和精神上崇奉关圣(关羽)的方式,组成以地域乡人为纽带的商帮集团。“合伙”是晋商普遍的经营方式,伙计不出资,但作为企业经营者,享受分红权利(即身股制)。晋商用乡不用亲,招收学徒必须有担保人,担保人对被保人的一切行为负责。晋商实行票号密押制度,“山右(山西)巨商,所立票号,法至精密,人尤敦朴,信用最著”。晋商利用明政府施行开中法的机遇,凭借政府特许的贸易垄断权获利丰厚。晋商经商致富后将大量资本投向土地,还家盖房置地的现象较为普遍。晋商经营方式一般采用东伙合作制(股东与掌柜、伙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经营者随意改变经营项目而不向出资者声明的侵权行为,在身股制下,票号内部易产生论资排辈现象。晋商票号实行无限责任的股份公司经营方式和总经理负责制,一旦票号被挤兑倒闭,出资者也就随之倾家荡产。

——摘自刘建生主编《明清晋商制度变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晋商兴盛和衰败的制度原因。

 

查看答案

慕尼黑协定签订后不久丘吉尔在英国下院演讲说“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种失败不会给英国和法国带来和平或安全恰恰相反这将使这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和更加危险。”这表明丘吉尔    

①批驳张伯伦的绥靖政策②主张制止法西斯侵略

③反对把战争祸水东引④认为绥靖政策是在怂恿侵略

A.①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④

 

查看答案

西方学者罗伯特·赖克在《国家的作用》一书中说“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变革这场变革将是重新安排即将到来的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每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使命将是应付全球经济的离心力这种力量正在拆散把公民联系在一起的纽带。”该观点反映出经济全球化    

A.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B.打破了贸易的国界限制

C.促进了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D.弱化了民族国家的主权

 

查看答案

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对此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②经济危机是主要原因

③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④终会导致消费市场出现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清末民初“国学”兴起国学大师刘师培认为“西人社会之学可以考中国造字之原”又以中土文字的涵义证实西方社会学的观察。引用西方自希腊、罗马以至近代哲学、宗教、学术的种种观念来阐明中国的经子诸学“合于西儒”。王国维主张将中国原有经、史、子、文四部分别纳入哲学、史学、文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等西方的分科系统之内。这表明他们    

A.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型

B.对中国文化持全盘否定态度

C.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D.复兴国学以抵制西方文化侵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