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英国议会1832年通过法案:32个小选区选举名额减至1名,取消56个衰败选区,空...

英国议会1832年通过法案:32个小选区选举名额减至1名,取消56个衰败选区,空出席位给新兴工业城市和人口较多的州市,选民人数增加2万。同时规定:城市居民年收入10镑的房主和年付房租10镑以上的房客有选举权,农村居民中年收入10镑的土地所有者有选举权……。

1867年议会改革方案规定:选举权给予城镇每一位房主和佃户。在各郡,选票给予从私产或租金中每年所得不少于5镑的人……取消46个衰败选区,空余的名额按人数重新分配,选民由135万增加到225万人。

19世纪末英国1000万成年男子中,约有700多万人享有选举权。

------吴于廑《世界史》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

(2)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推动议会改革的原因。

 

(1)内容:逐步降低选民资格;增加选民人数;趋向按地区人口比例分配选民代表。(6分) (2)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经济和阶级结构发生变化;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参与国家政权;工人阶级为争取普选权的斗争。(任意两点,意思相近即可,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英国工业革命后,新兴工业城市却无权选派代表。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争取选举权为目的的激进运动,以争取国会选举改革;工人阶级也掀起争取普选权的斗争。空出席位分配给新兴工业城市和人口较多的郡,降低选民资格。使英国议会选举接近于比例代表制原则。 (2)由材料中“此时托利党认识到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主动放弃了抵制”可知当时进行议会改革是必然趋势,反对派最终放弃抵制。据材料中改革法案在下院三次得以通过,得出议会改革得到了多说选民的支持;由材料中国王由开始的拒绝到“被迫召回格雷内阁,并准备册封足够数量的新贵族”得出国王态度转变.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英国议会改革·内容和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 日本击败中国引起了年轻的光绪皇帝的注意,他意识到有必要进行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统称为“百日维新”的改革法令.它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了以欧洲的学风为基础的新学校,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方式建立一支新的由应征者组成的军队。这些措施始终停在纸上,因为军队支持始终维护旧秩序的皇太后。这时,他废除了年轻的皇帝,宣布由她自己摄政;废除了所有的改革法令,杀害了六位维新派领导人。

——《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出“百日维新”的措施。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查看答案

材料一:欧洲思想家尊崇追求竞争的进取精神与科学的求知理念,……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繁荣,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欧洲逐渐出现统一的民族国家,一场规模浩大、意义深刻的社会政治运动­­­——宗教改革开始了。

材料二:马丁·路德认为政府应废止教皇律令、精简繁缚的世俗法, 要易于使人真正“明辨是非曲直”。执法应“ 温和、公平、合理”,只有宽严相济, 司法机构才能对社会有所裨益。随着改革的深入,马丁·路德和德国贵族进一步提出,要摆脱罗马教廷的掠夺,建立不受教廷统辖的、本民族的、独立的国家教会,并且以本民族语言举行祈祷活动。

——《欧洲文明史》

材料三:马丁路德的改革是内外因素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它的贡献在于改变了西欧天主教的统治地位,改变了基督教的格局,把世俗统治者、神父和僧侣、贵族和领主这些不敬上帝的人赶下台,为其顺应时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宗教理论、社会变革、语言文化上意义非凡。

——《宗教改革先导  马丁·路德》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概括欧洲宗教改革发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路德的主要观点。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概括宗教改革的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

材料一:孙中山曾说:“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                  

材料二: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材料三: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思想成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如何理解其“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的内涵。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的共同目标。

 

查看答案

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19 世纪60 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 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三:17-18 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翻译活动的内容和作用。

2)依据图一并结合材料一、二,说明19 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

3)依据材料二、图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译书活动产生的影响。

4)依据材料一、三,指出17~18 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

 

查看答案

右图背景介绍:2009年10月28日凌晨零时,收录美国“流行乐天王”迈克尔·杰克逊演唱会的纪录片电影《This is it》(《就是这样》)在全球99国(包括中国在内)同步上映,各地歌迷引颈盼望争睹天王生前的最后遗作。该片轰动全球反映出(    

满分5 manfen5.com

A.美国摇滚乐是当今世界最流行的音乐

B.美国文化价值观念已获得全球各国的普遍认可

C.世界文化正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D.各国间的音乐文化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