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黄宗羲在《原君》中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并进而假设“向使无君...

黄宗羲在《原君》中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并进而假设“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这一思想根源在于

A.抗清斗争的高涨                    B.宋明理学的兴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西方思想的影响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个人私利的主张,这一思想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背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李贽在《焚书》中说:“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这反映了李贽

A.反对君主专制                       B.反对封建礼教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查看答案

元朝恢复科举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来考试文人,明清两代也以朱熹的思想为科举的标准答案,主要是因为

A.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                 B.朱熹的个人努力得到统治者认可

C.科举考试改革的需要                 D.朱熹的思想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查看答案

《观书有感》中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反映了

A.陆九渊的“心即理”                 B.朱熹的“格物致知”

C.王阳明的“致良知”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查看答案

历史学家钱穆指出:“下至唐代,虽仍是儒释道三足并峙,而实际上,佛教已成一枝独秀。” “士大夫寻求人生真理,奉为举世为人之最大宗主,与夫最后归宿者,几乎惟禅是主。”这说明

A.佛教挑战儒家思想的地位             B.佛教已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

C.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D.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

 

查看答案

何兆武等人认为董仲舒的思想“已经不是先秦儒家的本来面目,而是经过一番改造以适应汉王朝封建统治阶级政治需要的儒家学说”,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表现为

A.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B.天下者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C.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