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世纪最后3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社会立法的方式对社会领域进行调整,英...

19世纪最后3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社会立法的方式对社会领域进行调整,英国1874年颁布法律禁止10岁以下儿童在纺织厂工作,1878年的整顿法案确立了工厂卫生的监察制度等;德国1890年出台了“青工保护法”等。这反映了主要资本国家(     )

A.社会危机的空前严重      B.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

C.工人运动推动社会立法                 D.已过渡到国家垄断阶段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国际工人运动影响的认识。由材料关键信息“19世纪最后30年”、“普遍采取社会立法的方式对社会领域进行调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危机”、“干预经济生活”,排除AB;D项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国际工人运动·概况及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12年史量才接办了《申报》,实行西方管理模式,并从美国购进新式印刷机投入生产。1920年,他被推选为世界报业大会副会长,多次与欧美报业进行交流。之后他又在《申报》增设文艺、儿童等栏目。九一八事变后,他在《申报》发表文章力挺抗日活动。”以下用不同史观解读该材料,不准确的是(     )

A.从文明史观看,史量才在《申报》力挺抗日活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

B.从社会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丰富了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C.从全球史观看,史量才担任报业大会副会长推动了世界报业交流

D.从现代化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实行机器印刷、企业化管理

 

查看答案

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主要出现于沿海城市,极少出现于内地农村。即使是城市,也是变与不变并存,新与旧杂糅……如果只说“黄土地沉沦”,或者只说“蓝色文明”都有失偏颇。这一现象客观反映出(      )

A.近代政治运动的发展           B.民众社会生活的改善

C.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          D.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查看答案

邓小平在1984年的一次讲话中说:“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这一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下列改革举措直接受惠于此的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C.浦东开发开放                  D.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查看答案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下表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

时间

1937.8—1938.2

1938.7—1938.10

1938.12—1940.7

迁移方向

上海→武汉

武汉→宜昌

宜昌→川渝等地

内迁企业数量

121家

304家

448家

A.企业内迁与战局发展直接相关

B.民族工业在炮火洗礼中迅速发展壮大

C.西南地区是中国抗战时期的大后方

D.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因此发生改变

 

查看答案

对下表信息解读准确的有(     )

近代中国外债情况

 

款项数目

总额

清政府

210项

18亿银元:为赔款借款占61%;实业借款占28.7%

北洋政府

633项

15.56亿银元:军政借款占64.4%;实业、教育借款占35.5%

国民政府

108项

28亿银元:军政借款占86.77%;实业、教育借款约占8.26%

①非生产性开支成为外债的主体      ②为近代工业发展筹集部分资金

③北洋时期款项最多、数额最大      ④列强对华经济渗透的手段之一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