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义和团的英勇斗争,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和骄傲。

- ------戚本禹:《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 ----评反动电影<清宫秘史>》

材料二  义和团事件对外使中国在被奴役的附属国的道路上继续沉沦,对内则举目皆是国破家亡的图景。把这样的灾难描绘成革命救国的悲壮乐章,简直匪夷所思。

——袁伟时:《现代化与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

材料三  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对义和团的评价有何不同?产生这种不同评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你如何理解陈旭麓的观点?

 

(1)材料一高度赞扬了义和团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材料二对义和团运动予以全盘否定的态度。不同的原因:材料一从革命史观角度出发,反映了当时中国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这一事实;材料二着眼与近现代史观,与世界和历史发展潮流背道而驰。 (2)如何理解陈旭麓的观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是伟大的爱国主义之举;但是义和团盲目排外,仇视一切西洋事物,与近代文明背道而驰,阻碍了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半封建时代的中国,只有努力地学习西方优秀文明成果,实现现代化,才能实现民族振兴。 【解析】 (1)材料一中的“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义和团的英勇斗争,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和骄傲”足以证明材料一对义和团的评价是正面的,是积极的,特别是是高度赞扬了义和团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而材料二中的“义和团事件对外使中国在被奴役的附属国的道路上继续沉沦,对内则举目皆是国破家亡的图景。把这样的灾难描绘成革命救国的悲壮乐章,简直匪夷所思”足以证明材料二对义和团的评价是负面的,是消极极的,特别是对义和团运动予以全盘否定的态度。 (2)材料三中的“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足以证明陈旭麓的观点是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待义和团运动。一方面要看到义和团运动是因为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是伟大的爱国主义之举。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义和团毕竟是盲目排外,仇视一切西洋事物,与近代文明背道而驰,义和团毕竟是阻碍了历史的进步。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对义和团的评价 【名师点睛】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造成了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政治方面,攫取大量特权,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列强还干涉中国革命,阻挠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经济方面,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倾销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造成了近代中国长期贫穷和落后。另一方面,列强对华的政治经济侵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列强侵略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传入中国,给中国传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这就是马克思的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理论。破坏性使命和建设性使命是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互动过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妥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许多国家的政治历史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罗马)共和国早期,法律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立法权完全被贵族祭司垄断,法官常徇情枉法……这引起平民的激烈反抗,他们纷纷要求制定成文法,限制贵族专政。结果经过几年激烈斗争,平民与贵族达成妥协, 于是有了第一部成文法。

——《历史必修I·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学者喻大华撰文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妥协具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材料一中“第一部成文法”具体指哪一部法律?如何理解它是“平民与贵族达成妥协”的产物?

(2)材料二认为美国的民主政治是妥协的产物。结合1787年宪法的内容加以说明。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材料三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

 

查看答案

瑞士学者荣格这样评述某部小说:“我大概永远不会说我喜欢它,因为它太磨损神经,而且太晦暗了……全书最后那没有标点的四十页真是心理学的精华。我想只有魔鬼的祖母才会把一个女人的心理捉摸的那么透。”下列作品与这部小说属予同一风格流派的应该是

A.《安娜·卡列尼娜》            B.《巴黎圣母院》

C.《等待戈多》                   D.《玩偶之家》

 

查看答案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称,全球可能需要回归至最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需要“重返纪律……近来市场的动荡不安,部分原因正是布雷顿森林协定中止后,市场上出现的失序”。特里谢在此主要强调

A.金融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市场没有纪律

B.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C.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管理

D.美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核心地位

 

查看答案

英国学者约翰•凯伊在分析西欧经济时指出,“全球化”一词在1990年取代“民营化”成为经济改革的标语。这一变化表明在西欧

A.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   B.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

C.经济已经逐步走出滞涨   D.各国转而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查看答案

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兴衰》一书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无论苏联领导人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中国邻邦”。这段材料试图说明

A.戈尔巴乔夫改革并未突破旧的农业体制

B.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遭到失败

C.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根本性质不同

D.苏联继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