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妥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许多国家的政治历...

妥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许多国家的政治历史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罗马)共和国早期,法律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立法权完全被贵族祭司垄断,法官常徇情枉法……这引起平民的激烈反抗,他们纷纷要求制定成文法,限制贵族专政。结果经过几年激烈斗争,平民与贵族达成妥协, 于是有了第一部成文法。

——《历史必修I·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学者喻大华撰文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妥协具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材料一中“第一部成文法”具体指哪一部法律?如何理解它是“平民与贵族达成妥协”的产物?

(2)材料二认为美国的民主政治是妥协的产物。结合1787年宪法的内容加以说明。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材料三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

 

(1)《十二铜表法》。这部成文法明确维护贵族的利益,同时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一定保护。 (2)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缓和了中央和地方矛盾;参议员每州2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缓和了大州和小州矛盾;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而且南方的黑人按5分之3人口计算,缓和了南方和北方矛盾。 (3)观点一:“大妥协”是消极的,“大妥协”是革命不彻底的表现。理由: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袁世凯夺取了革命果实,中华民国名存实亡;“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 观点二:“大妥协”是积极的,是革命派的斗争策略。理由:“大妥协”加速了清王朝和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覆灭;保存了革命力量,适当的“妥协”是武装斗争的有益补充;避免了内战和国家分裂;有利于政权的平稳过渡。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材料“在(罗马)共和国早期,法律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部成文法”具体指《十二铜表法》;根据所学知识很容易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本问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由问题中的“民主政治是妥协的产物”可知考查的是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主要是阐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国会议员的分配和奴隶制问题。 美国是典型的实行“三权分立”制度的国家,它的三种权力由不同的三个机构掌握,体现了行政、立法、司法的分立,最终达到了一种制衡的效果。举例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是多元妥协的产物除了三权分立外,还有就是美国的联邦制中存在着地方与中央的分权方式,宪法中列举了一系列中央政府所掌握的权力,其他没有列举出来的就归地方各州与人民掌握。 (3)本问属于开放性题目,无论选择哪一种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果说妥协是消极的,着重从革命的不彻底性以及革命的失败之处进行分析;如果是认为妥协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那就从妥协怎么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怎么避免了列强干涉等角度进行回答。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南北议和;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瑞士学者荣格这样评述某部小说:“我大概永远不会说我喜欢它,因为它太磨损神经,而且太晦暗了……全书最后那没有标点的四十页真是心理学的精华。我想只有魔鬼的祖母才会把一个女人的心理捉摸的那么透。”下列作品与这部小说属予同一风格流派的应该是

A.《安娜·卡列尼娜》            B.《巴黎圣母院》

C.《等待戈多》                   D.《玩偶之家》

 

查看答案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称,全球可能需要回归至最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需要“重返纪律……近来市场的动荡不安,部分原因正是布雷顿森林协定中止后,市场上出现的失序”。特里谢在此主要强调

A.金融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市场没有纪律

B.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C.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管理

D.美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核心地位

 

查看答案

英国学者约翰•凯伊在分析西欧经济时指出,“全球化”一词在1990年取代“民营化”成为经济改革的标语。这一变化表明在西欧

A.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   B.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

C.经济已经逐步走出滞涨   D.各国转而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查看答案

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兴衰》一书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无论苏联领导人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中国邻邦”。这段材料试图说明

A.戈尔巴乔夫改革并未突破旧的农业体制

B.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遭到失败

C.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根本性质不同

D.苏联继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查看答案

熊月之在《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指出: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或排斥,其内在的逻辑在于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这也是西学东渐的内在逻辑。不同文化的对比与交流,同时也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比较过程。作者强调

A.文化本身具有层次性

B.追求真善美是文化发展的天性

C.西学东渐具有渐进性

D.中西方文化相互结合的必要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