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

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视。作者评价的是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C.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B 【解析】 试题分析: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指在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故A项错误;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与题干中“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 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等信息相符,故B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指以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制度为根基,引进并应用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的想法,故C项错误;“托古改制”是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为了实现他的改良主张而提出的一个办法,其目的是借“古圣”来论证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比较下面两幅图,提取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满分5 manfen5.com

①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②隋朝大运河推动传统经济格局的改变

③汉代的“州”集中在黄河下游地区

④唐代的“道”更注重于山川地理形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

B.“郎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

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

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

 

查看答案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     )

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

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

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天津条约》第50款条文规定:嗣后英国文书,具用英文书写,仅在三年之内,可以附有汉文配送。这样的条件下设立的新式学堂创设之初是为了解决清政府需要“通事”和“译员”的当务之急,在此目的下京师同文馆的课程侧重于“西文”和“西艺”,并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了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洋务派所兴办的新式学堂都由于洋务派官僚在进行洋务实业运动过程中根据需要而设立,由各地方政府官僚进行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经费由地方政府官僚自行解决,中央政府没有形成统一的经费保障政策,这就使得经济落后的地区,新式学堂难以设立,并且所设立的学堂规模也较小。

材料二     1871年,明治政府创设文部省。1872年,制定出《学制》。《学制》第一章至第七章将全国划分为八个大学区,每区设一所大学,每一大学区分为32个中学区,每中学区设中学一所,每一中学区分为210个小区,称为小学区,每一小学区设小学一所。第五十二章规定,学生如缴纳学费有困难者,可以借贷,但学成后要分期偿还或出具保证书,以为官方义务供职的方式偿还(离校5年后分期偿还,如因病死亡则免还),这就给贫困学生就学提供了经费的保障,有利于普及教育的开展。明治维新教育改革重视对儿童文化教育,使得小学入学率迅速上升。1873年,小学入学率为28.1%,1899年达到70%,1905年达到96%。1907年,虽然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六年,入学率并没有因此下降,而是上升到98%,1925年,更达到99%,几乎是百分之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胡茂波《洋务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教育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7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三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万。其他如锡如水银如锌铝,产额既有增加价值亦皆骤涨。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

——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夫计划之确切,组织之严密,技术之专精,会计之优良,以及一切管理之科学化,固为经营工业应备诸条件。然此仅能指环境优越而一时便利之某一地,或某一业而言,或指资本雄厚之某一工厂或某一公司而言。若估量整个民族工业,则其先决问题又当别论。于此吾人应特加注意者,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例如上海之我国纺纱业与缫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仍至渺茫。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

──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

(1)根据材料一,分别分析南方金属矿的产量激增及后来矿业发展失败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陈翰笙认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指什么?试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观点。(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