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法典,是李悝的《法典》。据...

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法典,是李悝的《法典》。据陈群《魏律序》,是悝为魏文侯相,撰次诸国法所为。这一部书,在当时,……算做一部佳作,所以商君“取之以相秦”,没有重撰。……《法经》共分六篇,是(一)盗,(二)贼,(三)网,(四)捕,(五)杂,又以一篇著其加减。盗是侵犯人的财产,贼是伤害人的身体。盗贼须网捕,所以有网捕两篇。其余则并为杂律。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古罗马的公民法内容包括国家行政管理、诉讼程序、财产、婚姻家庭和继承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即公私法不分、实体法与程序法不分,表现出诸法合体的特征。发展到万民法以后,由于罗马帝国境内简单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民事法律关系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导致私法体系更为发达。罗马法注重形式,注重法律程序。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十二铜表法》的一些规定。如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5个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当事人慎重考虑,防止错误、欺诈、胁迫或无端反悔,也为了避免法官在司法中徇情偏袒。公民法基本上保留了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的特色。发展到万民法后,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才逐渐变得简易、灵活。程序的严格执行是为了保证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程序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罗马法注重程序是法律体系完备的表现。

——庄鹏《罗马法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三 古代史家所探究的关于古代文明的诸多问题,都和现实世界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他们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以及提出问题的一些方式往往也是对当代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或者下意识回应与思考。

——黄洋《古代文明研究的现代意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述《法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基本特点。4分

(3)概述材料三的基本观点。依据所学知识,说明研究古代法律的现实意义。3分

 

(1)特点:广泛吸收诸国精华;以刑法为主。(2分) 原因: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维护小农经济;以法家思想为指导,重罚轻礼。(2分) (2)基本特点:卷帙浩繁、规模巨大;诸法合体;私法极为发达完善,公法不甚发展;注重形式和法律程序;不断发展完善。(4分) (3)基本观点:研究历史是为现实服务。(1分) 现实意义:借鉴古代法律的成果,完善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的稳定。(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据陈群《魏律序》,是悝为魏文侯相,撰次诸国法所为。”可知特点为广泛吸收诸国精华;再根据“是(一)盗,(二)贼,(三)网,(四)捕,(五)杂,又以一篇著其加减。盗是侵犯人的财产,贼是伤害人的身体。盗贼须网捕,所以有网捕两篇。其余则并为杂律。可知内容全面,以刑法为主。原因:经济上,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维护小农经济;政治上,以法家思想为指导,重罚轻礼。 (2)根据“古罗马的公民法内容包括国家行政管理、诉讼程序、财产、婚姻家庭和继承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可知规模大,内容丰富;根据“即公私法不分、实体法与程序法不分,表现出诸法合体的特征”可知诸法合体;根据“民事法律关系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导致私法体系更为发达”,可知私法极为发达完善,公法不甚发展;根据“罗马法注重形式,注重法律程序。 (3)关于基本观点的概述,根据材料三中“都和现实世界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他们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以及提出问题的一些方式往往也是对当代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或者下意识回应与思考”,即可得知,基本观点:研究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研究古代法律的现实意义就是为现实服务的,直接意义是完善法制,根本意义是稳定社会秩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经》的主要特点、原因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基本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   

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南上海地方当局制定

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

C.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

D.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      )

A.“马车专门为游览观光而发”

B.“坐电车男女可以杂坐,不以为嫌”

C.“人力车夫讨厌马车”

D.“对超越洋人马车的华人马车,按违章处理”

 

查看答案

1915年,俄国人赛可夫离开中国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其中不可能包括(     )

A.逛街时看见有人正在分发一份叫《民报》的刊物

B.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

C.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

D.在报纸上看到武昌起义的消息

 

查看答案

“洋楼层叠,大厦云连。建筑宏伟,雕刻优美。电线铁道,纵横如网。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郁郁葱葱。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烟筒林立,上矗霄汉。吐气成球,漫濛如雾。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材料反映出当时部分中国人眼中“文明”的核心是(    )

A.近代交通工具                     B.近代化的城市生活环境

C.物质生活的近代化                 D.近代工业的发展

 

查看答案

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   )

A.放弃了儒家是古非今的传统观念

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

D.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