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艾德荣教授认为应该区分两...

(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艾德荣教授认为应该区分两种工业革命,一种是不基于科学的工业革命,另一种是基于科学的工业革命。宋代与1750-1850年的英国属于前一类,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商业性质的城市化,交通系统逐渐发达,商品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支撑市场的组织开始发展。

——艾德荣《重新定义工业革命:宋代与英国》

材料二    1870—1914年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通常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多个工业国家的崛起打破了英国独霸世界市场的局面,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世界市场走向成熟。

——王加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材料三    西方学者称当代(二战后)西方社会为“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信息社会”“新工业社会”,把这一次科技革命称为“第三次浪潮”……西方文明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下)

(1)列举宋代两项主要科技成就。如何理解宋代是“不基于科学的工业革命”?请以相关史实加以说明。(8分)

(2)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70—1914年世界市场走向成熟的原因。(8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三次科技浪潮把“西方文明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主要表现。(6分)依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就科学技术、工业革命与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4分)

 

(1)主要科技成就: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用于航海;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任意两项2分,共4分)说明:宋代打破城市坊市制度,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发达,沿海港口城市繁荣;景德镇成为“瓷都”,开始出现专业化市镇;私营手工业发展,国内贸易发展,乡村和城郭有草市,市场发展具备一定条件,手工业行会组织成立。(4分,一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得4 分,要求史论结合,史实1分,论述1分。) (2)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2分);工业国家之间的市场竞争;列强全球扩张;列强资本输出;国际贸易发展;交通通讯手段的进步等(8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得2分)。 (3)表现:①经济文明:科技与生产结合日益紧密;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中产阶级兴起,福利制度普遍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2分,每点1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得2分)②政治文明:民主政治成为主流;国际关系呈现制度化体系化民主化趋势;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分,每点1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得2分)③思想文化:向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潮流发展。(2分)看法:从科技角度看,人类历史是一部创新史;科技发展是文明进步的组成部分;科技成果是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人类文明进程具有周期性;科技革命所引发的竞争推动现代文明的形成、发展、转型。(每点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和解读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认知能力,同时,牵涉到两个小问,从而,本问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关于第一小问的“宋代主要科技成就”,比较简单,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即可,重点把握: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用于航海;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等。关于第二小问的“说明”,具有较大难度,审题和作答时候,需要深层次理解题干“不基于科学的工业革命”,即围绕“商业性质的城市化,交通系统逐渐发达,商品生产的地区专业化”展开认识和说明。本小问实际上旨在考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围绕此维度展开,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问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在审题和作答的时候,需要从宏观上把握“1870年—1914年”时期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重点把握以下维度:A.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B.工业国家的全球扩张以及资本输出;C.交通通讯手段的进步等。 (3)根据题干要求,本问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和要求,本问实际上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相关内容——对西方文明进程的推动。本问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同时,牵涉到两个小问,从而本问在总体上难度较大。关于第一小问“推动西方文明的表现”,学生不易把握全,重点要注意把握住“经济文明、政治文明、思想文化”三个大的方面,结合相关史实展开认识,此问难度极大。关于第二小问的“看法”,属于开放性设问,没有标准答案,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入手,只要能够围绕“科学技术、工业革命与文明发展”三者关系展开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宋代科学技术;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近现代世界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其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科学史家丹皮尔说过:“地位仅次于天使的人类本来是从宇宙的中心地球上来俯览万物的,而今却变成了围绕着千万颗恒星之一旋转的一个偶然的小行星上面有机发展锁链中的一环。”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   

A.经典力学将天地运动统一起来,因而人类不该俯视万物

B.日心说改变了对宇宙的看法,从而否定了人是“万物之灵”

C.相对论弥补了对宏观世界认识的不足,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D.进化论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和密切相关的,人类并不比其他生物更“尊贵”

 

查看答案

元曲《冯玉兰》第一折中冯玉兰唱道:“我须是有量忖,又没个村庄道店好安存,只我这知书达礼当恭谨,怎肯着出乖露丑遭谈论。”下列可以佐证唱词中“知书达礼”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认识你自己”

C.“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

D.“美德即知识”

 

查看答案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下列关于以上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戊戌变法是第一次反思后的行动 

B.第二次反思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

C.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渐进变革皆是反思的成果

D.追求独立、民主富强是促进反思的原动力

 

查看答案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材料中的核心观点   

A.明清之际农耕经济落后导致中国国力的下降

B.西方国家的侵略使中国迅速的衰落下去

C.人口压力的沉重使中国的发展几乎要停滞了

D.封建专制制度使中国发展缓慢

 

查看答案

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 。由此可见通商口岸   

A.不利于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近代化

B.瓦解了农耕经济与手工业的联合

C.改变了所在区域的城乡经济结构

D.是当时中国对外交流的唯一窗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