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6分)在人类的历史上,各种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兴起与没落,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

(26分)在人类的历史上,各种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兴起与没落,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材料一  “耕稼劝,则农业崇,而弃本逐末者不得纵。由是,赋税可均而国用可足。”

——【明】周忱:《与行在户部诸公书》

材料二  重商主义约产生于15世纪末,18世纪中期开始走向没落,支配了西方经济主流话语近300余年。彼时,西欧封建制度趋于瓦解,城市兴起,在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是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下,一个主张建立强大中央集权、拥护国家干预主义和殖民主义,为经济掠夺进行辩护的学派———重商主义学派兴起。

——摘编自《重商主义支配欧洲300年》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引自《邓小平南方讲话》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的西欧和中国分别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并从经济方面分析成因(8分)

(2)有观点认为,19世纪中后期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经济政策都相继没落。结合史实分析说明上述观点。(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3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干预政策经历了怎样的变化。(6分)

(4)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使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5)从以上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的变化,你有什么认识?(2分)

 

(1)中国:重农抑商(2分)。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是国家赋税、徭役、兵役的主要承担者,是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2分) 西欧:实行重商主义(2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封建制度趋于瓦解,城市兴起;新航路的开辟,海外贸易、殖民扩张与掠夺,推动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出现。(2分) (2)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取代重商主义;(2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冲击了中国的小农经济,客观上传播先进生产方式,出现了外贸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促进中国经济的近代化。(4分) (3)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预,1950-1973年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期;1970年代经济危机和滞涨,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6分) (4)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解放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需要。(2分) (5)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的变化反映了国家在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要求;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的变化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2分,任答一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中世纪西欧的经济思想为重商主义,其原因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展所致,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基本的经济思想为重农抑商,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统治者要保护小农经济。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实际考察的是工业革命对西方,和中国的影响,对西方而言,工业革命后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经济思想由重商主义转变为自由主义;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同时也将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带入中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国家干预经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即罗斯福新政,二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是在二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促进了资本主义各国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三是七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出现了新自由主义,各国纷纷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首先结合所学可知1952年—1956年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其次是1978年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后,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小问原因分别阐述:第一次:结合内因:三大改造的完成;外因: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第二次的原因是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结合第一问中西方不同的经济政策的原因、第二问工业革命后经济政策的改变、第三问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第四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等我们可以从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的变化反映了国家在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要求;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的变化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这些角度回答。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政策•原因;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工业革命•经济思想;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国家干预程度的变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体制的变化·表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阶级、等级结构是社会群体结构中政治结构的集中体现。阶级是基于生产关系划分的,它反映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等级是由统治者规定或由习惯法所规定的各社会成员不同的政治地位。在我国古代,等级划分与阶级区分都很普遍,等级以门第和职业为依据,从而与阶级的分界并不完全吻合。

战国时期等级关系与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层变化,社会等级是流动的,个人有可能凭才力改变贫贱的地位,贵贱取决于出身而一成不变的状况已成为历史,上层社会对下层人士开放,下层人士可以通过努力,下学上达,跻身官僚阶层。商人、农夫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得到爵位,改变社会地位,集权政府的社会基础因而更加扩大。这样,社会较前代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摘自李瑞兰《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

材料二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的剧变和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工人阶级作为新兴的阶级得到了发展和壮大;资产阶级在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进一步分化;大量农民为生活所迫纷纷离村,流向社会各个阶层;地主阶级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也发生了某些变化。社会阶级、阶层的这种变动,反映了民国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同时又影响了民国社会的发展。

——摘自朱汉国《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

材料三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而在农民中,富农和富裕中农也常被排除在“人民”之外。

——摘自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等级与阶级划分的标准。(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等级与阶级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社会阶层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哪些重大变化。(8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社会阶层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哪些重大变化。(8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阶层划分的理解。(2分)

 

查看答案

为马克•格特勒《旋转木马》,“旋转木马场中,姿势僵硬、因受到惊吓而目光呆滞的人们骑着苍白如幽灵般的马儿,一圈圈地不停旋转,永不静止……”该画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

满分5 manfen5.com

A.世界大战给人们造成了心灵的巨大创伤

B.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光学技术

C.人们对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失望

D.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凸显

 

查看答案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推论最符合史实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不同地区生活方式趋同化倾向加强

B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

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建立

C

1961年不结盟运动诞生

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D

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

经济区域化阻碍经济全球化

 

 

 

查看答案

在打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伊拉克萨达姆政权之前,美国提出了打击“邪恶轴心”的说法。据统计,小布什在319次讲话中,用了1000多次“邪恶”这个词。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

A.美国全球遏制理论失灵

B.中东动荡威胁世界和平

C.恐怖主义是全人类公敌

D.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结束

 

查看答案

如何在经济十分落后的农业国度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列宁和邓小平共同探讨的问题。他俩的视线不约而同地落在了市场两个字上。下列关于两者对“市场”看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列宁认为商品、货币、市场等是资本主义因素

B.邓小平认为市场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与社会制度无关

C.列宁认为经济计划处于中心地位,市场只是辅助手段、处于从属地位

D.邓小平始终肯定经济运行中市场经济的优先地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