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阶级、等级结构是社会群体结构中政治结...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阶级、等级结构是社会群体结构中政治结构的集中体现。阶级是基于生产关系划分的,它反映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等级是由统治者规定或由习惯法所规定的各社会成员不同的政治地位。在我国古代,等级划分与阶级区分都很普遍,等级以门第和职业为依据,从而与阶级的分界并不完全吻合。

战国时期等级关系与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层变化,社会等级是流动的,个人有可能凭才力改变贫贱的地位,贵贱取决于出身而一成不变的状况已成为历史,上层社会对下层人士开放,下层人士可以通过努力,下学上达,跻身官僚阶层。商人、农夫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得到爵位,改变社会地位,集权政府的社会基础因而更加扩大。这样,社会较前代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摘自李瑞兰《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

材料二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的剧变和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工人阶级作为新兴的阶级得到了发展和壮大;资产阶级在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进一步分化;大量农民为生活所迫纷纷离村,流向社会各个阶层;地主阶级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也发生了某些变化。社会阶级、阶层的这种变动,反映了民国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同时又影响了民国社会的发展。

——摘自朱汉国《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

材料三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而在农民中,富农和富裕中农也常被排除在“人民”之外。

——摘自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等级与阶级划分的标准。(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等级与阶级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社会阶层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哪些重大变化。(8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社会阶层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哪些重大变化。(8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阶层划分的理解。(2分)

 

(1)标准:等级:政治层面 阶级:经济层面(2分) 原因:社会等级秩序发生变化的原因:宗法分封制崩溃;选官制度发生变化;百家争鸣,“士”阶层兴起;(3分)社会阶级划分发生变化的原因: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最终确立,形成了新兴的地主、农民阶级;(3分) (2)民国时期: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分化,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队伍壮大,(2分)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入黄金时期,加快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政治:民国成立,颁布《临时约法》,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使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等思潮兴起,促进了思想解放。(6分) (3)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消失,富农、富裕中农常被排挤,(2分)反映了经济上:三大改造的完成,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2分)政治上: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分) (4)理【解析】 社会阶层的划分反映了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社会阶层的划分事实上就是承认了社会的不平等;追求社会公正是人类的理想。(2分,任答一点即可,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的“阶级是基于生产关系划分的,它反映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等级是由统治者规定或由习惯法所规定的各社会成员不同的政治地位”,可以得出阶级的划分是以经济为标准的;等级是以政治为标准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相关背景分析其原因。即:宗法分封制崩溃,等级秩序无法继续维持;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新的阶级形成;百家争鸣,“士”阶层兴起。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材料中表现的哪几个社会阶层的流动;材料二中体现了民国时期,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农民、地主阶级等社会阶层的流动。依据所学知识,无产阶级的力量壮大促进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资产阶级的分化,新文化运动兴起,宣传民主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农民的破产、离村促进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加快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三中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占据社会的主体。依据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三则材料围绕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准、社会阶层流动分化的原因和影响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故本问可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对社会阶层划分的理解。社会阶层的划分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表现。存在社会分层就是承认社会不平等。政治原因造成的社会分层是不合理和不公平的表现,因此人们不能容忍以不公正的制度带来的不平等。 追求社会公正是人类的理想。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的背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背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为马克•格特勒《旋转木马》,“旋转木马场中,姿势僵硬、因受到惊吓而目光呆滞的人们骑着苍白如幽灵般的马儿,一圈圈地不停旋转,永不静止……”该画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

满分5 manfen5.com

A.世界大战给人们造成了心灵的巨大创伤

B.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光学技术

C.人们对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失望

D.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凸显

 

查看答案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推论最符合史实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不同地区生活方式趋同化倾向加强

B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

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建立

C

1961年不结盟运动诞生

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D

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

经济区域化阻碍经济全球化

 

 

 

查看答案

在打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伊拉克萨达姆政权之前,美国提出了打击“邪恶轴心”的说法。据统计,小布什在319次讲话中,用了1000多次“邪恶”这个词。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

A.美国全球遏制理论失灵

B.中东动荡威胁世界和平

C.恐怖主义是全人类公敌

D.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结束

 

查看答案

如何在经济十分落后的农业国度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列宁和邓小平共同探讨的问题。他俩的视线不约而同地落在了市场两个字上。下列关于两者对“市场”看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列宁认为商品、货币、市场等是资本主义因素

B.邓小平认为市场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与社会制度无关

C.列宁认为经济计划处于中心地位,市场只是辅助手段、处于从属地位

D.邓小平始终肯定经济运行中市场经济的优先地位

 

查看答案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发表的宣言,虽重申了孙中山的直接民权说,但明确表示了否定“天赋人权”的平等自由说,强调“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及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这表明在当时的国民党看来(   )

A.西方的天赋人权说不适合中国

B.孙中山的直接民权说更为先进

C.反帝反军阀是给予民权的前提

D.民族危机依旧影响民主的实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