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95年,状元张謇放弃仕途,从事士大夫鄙视的工商业,毅然创办南通大生纱厂,此后...

1895年,状元张謇放弃仕途,从事士大夫鄙视的工商业,毅然创办南通大生纱厂,此后陆续创办数十个企业。当时不属于影响张謇从业观念发生变化的社会因素是 (   )

A. 民主共和观念的影响           B.实业救国观念的影响

C.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D.民族危机的加深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材料的理解能力。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895年,可知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在实业救国观念的影响下,张謇放弃仕途,从事士大夫鄙视的工商业,毅然创办南通大生纱厂;由《马关条约》可知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刺激了列强的野心;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民主共和观念的影响是在辛亥革命结束后。所以A不属于影响张謇从业观念发生变化的社会因素。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果要给图设置一个主题,确切的应是

满分5 manfen5.com

A.传统与现代的对立           B.保守与激进的冲突

C.趋新与倒退共存            D.中西文明的交

 

查看答案

史载唐朝驸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身,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禁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驸马多出自寒门。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专制皇权的强化

C.贵族制度的衰落                 D.科举制度的成熟

 

查看答案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C.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D.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查看答案

14分)“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海权应该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夺取制海权和打赢海上战争以及维护国家国际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21世纪是被世界各国公认的海洋世纪。海洋与中国历史发展命运之间有密切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变局观分析了中国已面对着“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指出中国海防的重点为“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最为紧要”,……防敌兵沿海登岸,是外海水师铁甲船与守口大炮铁船皆断不可少之物”。他分析了闽、沪二局造船的情况,认为“以中国造船之银,倍于外洋购船之价,今急欲成军,须在外国定造为省便”,派中国学生工匠赴国外“学习造工,并讲求驾驶操练之法,俟成部后,配齐地位,随船回华,庶有实济。”

——《论清政府筹办海防》

材料二  1912年12月,中华民国第一任海军总司令黄钟瑛病逝。有感于当时仍然严峻的海防形势,孙中山先生在其亲笔题写的挽联中发出了“伤心问东亚海权”的时代感叹。

——《近代中国海权问题的历史反思》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如果说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是构成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海洋方向入侵与反入侵的军事斗争,则关系着侵略与反侵略战争的胜负成败,从而也就决定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命运

——《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材料三: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辗驳诘,临事而问兵规。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近代史上,欧美列强和日本均主要通过海上路线入侵中国……

(1) 材料一中的“强敌”指什么?根据材料二归纳李鸿章的海防思想主张。(5分)

(2) 材料二中孙中山感叹中国海权丧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权丧失的原因。(5分)

(3)材料三中李鸿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分)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在加强海防建设方面做了怎样的探索?(2分)

 

查看答案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君)开塞耕战……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四 (王安石变法)首先利息并不低。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这其实已经很高了,而各地还要加码。……利息高不说,手续还麻烦。……道道手续,都要给胥吏衙役交“好处费”……地方官就更是硬性摊派了。当然,层层摊派的同时,还照例有层层加码。于是,不但贫下中农,就连富裕中农和富农、地主,也得“奉旨贷款”。结果,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地方官增加了收入。

——易中天《谈王安石变法》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两场改革受到批评的共同原因是什么?(6分)

(2)据材料三,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4分)

(3)据材料四概括易中天的观点。(2分)如果认为其观点不正确请说说理由? (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