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6分)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

(26分)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地方长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1)结合材料一,说明“周”与“秦”各自建立了什么制度?有何优越性? (4分)

材料二:“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2)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汉朝中央官制“大变动”指什么?(2分)请用明清时期各一个典型史实证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4分)

材料三: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6分)

材料四: 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可以从多种维度来考察。当我们对这两种政治文化从宏观上作一个粗略的观察后,有一种现象令人十分醒目。这里权且将其概括为“一”与“多’。无疑,这是一对模糊的概念,这里用来概括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特征。它们包括这两种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道路、它们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层面的表现、以及隐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深处的政治思维定势和政治心态。

——丛日云《“一”与“多”: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分析》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一”和“多”这两种个性特征在古代中国和希腊的政治制度方面的基本表现,并简析其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10分)

 

(1)周:分封制,优越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2分) 秦:郡县制,优越性: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2分) (2)汉朝:中朝制。(2分) 史实:明朝废丞相,设内阁;(2分)清朝设军机处。(2分) (3)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2分) 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2分) 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2分) (4)表现:“一”指中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多”指古希腊民主政治制度。(2分) 原因:中国——政治:秦统一全国后,吸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的历史教训; 经济:小农经济和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对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4分) 希腊——政治: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为公民直接参与政治提供了前提条件; 经济: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为希腊民主政治莫定了经济基础。(4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及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归纳总结即可。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汉代的时候,为加强君主的权力,分割相权,设立中朝制度。明代的时候,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清代的时候又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及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第一帝国是秦汉时期,其政治制度主要是三公九卿制,第二帝国是唐宋时期,其政治制度主要是三省六部制;经济上逐渐南移;选官制度由察举制转变为科举制。 第(4)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所谓的“一”实际上就是指的中国古代的专制制度,而“多”则指的是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联系所学,从古代中国与希腊的主张、经济等方面分析原因。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容与认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的民主政治·认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下列选项与恩格斯这一观点相符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C.“信仰得救”

D.“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查看答案

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地接受起来。所谓“因信称义”,就是内心真诚,外在不论,只要内心信仰上帝,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赎。“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接受”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渴望得到上帝的救赎

B.其蕴含了自由主义精神

C.马丁·路德的积极倡导

D.其符合基督教的信仰原则

 

查看答案

“十二铜表法”颁布后,罗马共和国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律。公元前445年,坎努利斯法案废除了平民不得与贵族通婚的限制;公元前367年,李锡尼一塞克斯图法案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权利。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罗马法强调公民法律地位平等

B.罗马法改变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

C.罗马法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D.罗马法对近代西方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查看答案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

B.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

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

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A.汉赋和唐诗               B.话本和小说

C.元曲和傩戏                D.风俗画和文人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