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制,“……三公权不及尚书……尚书又不及中书矣……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这说明汉代( )
A.权力重心在中书 B.皇权逐步加强
C.外朝受内朝牵制 D.三省已具雏形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共有五次大规模巡游,路程超过2万公里,远远高于《尚书》记载的“天子五载一巡守”的古制。巡游最重要的目的是( )
A.宣扬国威,安定天下 B.平定叛乱,安定一方
C.奢侈享乐,玩物丧志 D.金戈铁马,王道霸业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下列节日中与宗法制关系最密切的是( )
A.端午 B.清明 C.七夕 D.元宵
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认为:“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对文中“势”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西周初年的复杂局面 B.强大的贵族势力
C.日益强化的皇权 D.唐朝强盛的国力
(16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为政以道,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 孔子在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材料三 “不知自己过失是病痛”;“求知识是人类的本性”;“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谦虚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
——亚里士多德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并不断抬高孔子地位的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三分析亚里士多德的人格品质。(4分)他在伦理学方面与孔子有何相似的观点?(4分)
(16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公善之而未用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口之前於席也。语数日不厌。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
——《史记·秦本纪》
材料三 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桓宽《盐铁论·非鞅篇》
(1)结合时代特征,分析材料一中秦孝公不用帝王之道而用霸王之道的原因。(4分)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4分)
(2)依据材料三,分析“大夫”和“文学”两派对商鞅变法有何不同评价?(4分)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