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注:不会去享受);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1)据材料一归纳孔子、董仲舒思想的共同点。(4分)指出董仲舒重教化的目的。(2分)

材料二 欧洲现代经济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社会。这个资本,在工业化过程中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张。在这一扩张过程中,作为资本的本性得到了露骨的体现。资本的性是它全部能动性的基础。但恰恰正是资本的这个,使人类跨进了一个新时代:它把劳动力变成商品,把货币变成资本,把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变得比奴隶制和农奴制先进,使之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还有利于为未来更高级的新的社会形态创造要素。

——裘元伦《欧洲工业化时期劳资关系》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作者关于资本的观点。(10分)

材料三  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这就决定了义利观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比如,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它更多地强调精神,以便于战胜在物质上强于我们的敌人;在国家或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或集体的利益,以便于在国破家亡中救亡图存;等等。

——郑永扣《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义利观理论形态的历史演进》

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决不是提倡各人都向看。

——《邓小平文选》第2

材料四  我们要做同甘共苦、守望相助的好兄弟。以心相交者,成其久远。中国一贯主张,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中国同太平洋岛国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有着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理想。

——20141121习近平《永远做太平洋岛国人民的真诚朋友》

3)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和邓小平义利观的差异,(4分)结合时代背景简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4分)

4分)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你对义、利的认识。(2分)

 

(26分)(1)共同点:认为好义与欲利是人的天性;主张重义轻利,重视道德教化。(4分)目的:提高民众思想素养,形成良好社会风俗,用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2分) (2)观点:资本是现代经济的基础,其发展有血腥的一面,但它对利益的追逐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2分) 论证: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国内农民土地的掠夺和对工人的压迫剥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源、财富的掠夺表现出极强的血腥性。(2分)但通过“圈地运动”、早期殖民掠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两次工业革命等,创造了近代生产方式和丰富的物质文明,奠定了欧洲现代经济基础,促进世界市场形成和完善;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也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创造了一些条件。(6分) (3)差异:毛泽东:强调义高于利,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2分) 邓小平: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同时要兼顾国家、集体利益;反对见利忘义。(2分) 原因:毛泽东的义利观形成于民族危机严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是首要任务;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建设、强国富民是国家中心工作。(4分) 任何阶段的任何个人、阶级、国家都有自身的义、利,但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或义、利具有时代性、阶级性。(答出一点即可,2分) (以上各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但不超过各题总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孔子、董仲舒思想的共同点主要两个方面,一是都在论述义和利的关系,二是都在强调重义而轻利,本题并不难。董仲舒重教化的目的只能从便于维护封建统治、便于巩固政治统一的角度进行回答即可。 (2)材料二中关于“资本”的观点主要是指“资本”尽管有“恶”的一方面,有血腥的一方面,但是在客观上又有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的一面。然后再列举出相应的史实进行解答即可。“血腥的一方面”可以列举出殖民扩张、种族灭绝、圈地运动等充满血腥的事例。“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的一面”可以列举出世界市场的形成、两次工业革命、新的社会形态创造等等均可。 (3)从材料中的“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它更多地强调精神”即可概括出毛泽东的“义利观”是强调义高于利,在“利”的方面强调“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邓小平义利观更强调“个人”利益,但反对见利忘义(即决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二者所处的时代不同,毛泽东时代是救亡图存,挽救的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所以强调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而邓小平时代则是改革开放时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了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必然去维护个人的利益,所以必然更强调“个人”利益。“义、利”的认识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可以多角度的去回答“对义、利的认识”,例如,可以从最简单的不能“见利忘义”即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孔子、董仲舒思想的共同点、董仲舒重教化的目的;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毛泽东和邓小平义利观的差异及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6分)古今中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制度不断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法律规定,农村地区议员必须有年收入600英镑以上的地产,城市议员年收入必须在300英镑以上。

1832年改革法案规定,降低了候选人和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

1867、1884年改革法案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

1918年法案中,授予了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

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为21岁,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美国政治学家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认为,新制度结构运作的实际效果取决于其运行其中的社会环境;一国的政治制度的创新,必须有现实的基础、前提和条件,应该的东西必须与可行性结合才能变为现实;良好的制度不见得就可以成为现实的制度,因为理论上良好的制度如果没有现实的社会支持率,是不可能变成现实的制度的。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难以实现”的原因是什么?并说明后来中国又是如何实现制度的“重新建构”的?(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这些趋势的主要原因。(10分)

(3)结合20世纪初期中国的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认识。(6分)

 

查看答案

图为英国政府印发的海报,画面上妇女身上的文字为“一个欧洲”,这个妇女站在两个高跷上,高跷上写着“马歇尔计划”,上方葡萄下的文字意为“更好的生活水准”。由此可知英国政府   

满分5 manfen5.com

A.希望欧洲各国共同推动联合进程

B.宣传美国援助对欧洲经济的重要性

C.积极呼吁西欧国家与美国共同遏制苏联

D.揭露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英国的阴谋

 

查看答案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即“蝴蝶拍——拍翅膀,地球的另一端就产生一场风暴”。下表中最符合该现象的是(   )

选项

蝴蝶拍翅膀

产生的风暴

A

社会风俗的变革

辛亥革命的爆发

B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C

英国等完成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

资本主义世界出现1929年的大危饥

苏联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查看答案

在雅典城邦,公民个人虽然可以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但若这种提议得不到通过的话,则将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这表明(  )

A.雅典民主只是公民形式上的民主

B.雅典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

C.雅典城邦的司法程序十分严肃缜密

D.雅典注重用法律来巩固民主制度

 

查看答案

萨苏在《国破山河在: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中引用了一个故事:日军兵斋藤在战斗间歇,到一条小河边用汽油桶洗苹果,不小心汽油桶被水冲到对岸正在洗澡的中国兵身边。双方都大吃一惊,因为双方都没带枪,都没办法射击。中国兵取出一个苹果吃了一口,向后面的树林退去。日本兵神差鬼使地用日语问:“好吃吗?”没想到这个中国兵居然用日语回话道:“谢谢!”。萨苏引用该故事旨在说明  

A.残酷战争下人性依存

B.中日士兵超越了仇恨

C.战争的残酷与苦难

D. 中日两国士兵渴望和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