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季羡林说和谐人生》一书说: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

《季羡林说和谐人生》一书说: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下列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①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②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③老子主张“天道自然” ④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老子主张“天道自然”、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都能从不同角度体现出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欧洲与中国在思想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材料二  在17世纪取得胜利的科学革命与英国革命一起被称为17世纪的“双元革命”。科学是关于自然现象的系统知识,科学革命一般是指通行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急剧转变……启蒙运动随之而起。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的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中的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什么,(1分)试对这股新思想进行分析评价。(3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科学革命产生的思想条件是什么?(2分)科学革命如何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兴起?(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启蒙运动是如何大破大立的。(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

——居瑢《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1)结合史实说明魏晋风度在思想、书法、绘画方面是如何体现的。(3分)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分析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4分)

 

查看答案

欧洲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中,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是在继承文艺复兴运动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Renaissance)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rebirth),一是新生(new—birth),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因为从一方面来看,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是一种复生运动;从其他方面看来,文艺复兴却是欧洲近代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

——陈衡哲《西洋史》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所说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的依据。(4分)

材料二  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2)从材料二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4分)

材料三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3)指出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在思想领域内反封建方式的变化及导致变化的经济和文化原因。(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

——《传习录》

材料三  “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3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2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6分)

 

查看答案

明朝后期的 三言两拍是古代中国短篇小说的经典。三言”120篇小说中,写到商人生活和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有50多篇。二拍”80个故事中,故事的发生地位于大运河沿岸城市的有40多个。这反映出当时

A.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B.中国文化的区域色彩浓厚

C.商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商业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素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