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分)19世纪末以来,国际货币体系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金本位制(1815一...

(18分)19世纪末以来,国际货币体系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金本位制(1815一1914)、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1971)、美元本位制(1971一至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l)二战后,美国确立了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试简述其确立经过。(4分)

材料一   美元本位制和浮动汇率对美国意味着巨大利益,意味着“超级霸权和超级利益”。戴高乐1965年对美元超级霸权的批评举世知名:“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1971年尼克松摧毁布雷顿森林协议、开启浮动汇率体系之后,“超级特权”和“游戏筹码”竞然象天文数字一般倍增!

——(向松祚)《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思想和战略》

(2)美元获得“超级霸权”的原因是什么?(4分)“超级霸权”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材料二   每次金融危机必然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深刻变革,1930年代大萧条催生布雷顿森林体系,1970年代的汇率动荡和通货膨胀为欧元诞生铺平道路。

——(向松祚)《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思想和战略》

(3)简析欧元产生的原因和对世界货币格局的影响。(4分)

材料三    2010年 4月 26日国际在线报道: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春季会议 25日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共转移了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中国在世行的投票从目前的 2.77%提高到 4.42%,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美国的表决权变成了15.85%,很显然美国仍然努力保留了否决权。

(4)世行投票权的变化说明了哪些问题?(4分)

 

(1)1945年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1947年成立了关贸总协定。(4分) (2)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掌握了世界大多数黄金储备;美元取得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或答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答出2点4分) 影响: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命脉;掠夺其他国家的财富;造成了世界金融体系的动荡。(2分) (3)原因: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20世纪70年代的汇率动荡和通货膨胀。(2分) 影响:欧元对美元的国际地位将构成有力挑战。(2分) (4)世界一超多强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充满活力;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答出2点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战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过程的掌握。解答时首先要注意时间的限制“二战后”及主导国家的变化:由欧洲国家转变为美国。然后联系二战后成立的重要国际经济组织归纳总结。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战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确立原因的分析与掌握。联系这一时期美国政治、经济、军事的优势地位分析解答前一小问;联系在这一体制下,其他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分析回答后一小问。如材料“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认识与理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提示“危机提供了机遇”,每一次危机后所出现的机遇分析回答前一小问。然后联系欧洲一体化的影响分析对世界经济发展尤其是对美国国际经济地位所产生的影响归纳总结。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认识与理解。从材料“中国在世行的投票从目前的 2.77%提高到 4.42%,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美国的表决权变成了15.85%,很显然美国仍然努力保留了否决权。”可以看到世界银行的投票权发生了变化,但美国仍保留了否决权,说明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多极化趋势以不可阻挡。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美国经济地位的确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影响;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博会,主要内容是世界文化与工业科技。此后,西方各国为促进商品生产和贸易发展,纷纷举办大型博览会。

材料二   从1876年到1984年,这108年的时间,美国举办过14届世博会,14届世博会其实就是完成了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其中,1933年,芝加哥举办了世博会。

材料三  1958年,张闻天向中央写报告申请1959年上海办世博。张闻天的建议在当时石沉大海,没有结果。而在2010年,上海即将举办第四十一届世博会,这是中国比较大步与大度地走向世界与邀请世界走向我们。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以古代中国帝王的王冠为造型,其展示的内容将帮助参观者短时间内遍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了解中国主流文化的深厚内涵。                                                  

——以上均根据《凤凰网》整理

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51年英国举办世博会的社会背景。(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3年芝加哥举办世博会的经济环境。针对这一背景,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对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6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张闻天的建议在当时没有结果,而举办世博会的愿望能在2010年实现?( 8分)

 

查看答案

(16分)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

材料一 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1)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有什么特点?(2分)

材料二   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实行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

袁世凯上台以后,规定“各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

(2)蔡元培和袁世凯对于读经的做法,其各自目的是什么?(4分)

材料三 1917年北京大学开始改革时,陈独秀刚满38岁,胡适26岁,钱玄同30岁,刘半农 28岁,鲁迅 36岁,李大别 29岁,蔡元培 41岁。同年,林料已经 65岁,严复已经 63岁,辜鸿铭60岁,段被瑞53岁。北大的新旧之争就不奇怪了。

(3)根据材料概括当时北大教员构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4分)

材料四  明治以来,日本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制度。1872年明治政府即引进西方

近代国民教育机制,提出“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目标,首次建立了义务教育制度。1900年开始实行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制度,1907年就学率达到了惊人的99%!小学之上,有男女分校的5年制中学和初等技术学校,然后是专门为男学生设的3年制高中和3年或4年制大学。改革教学内容,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

(4)根据材料说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6分)

 

查看答案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为它

A. 全面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  

B. 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C. 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D. 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查看答案

1986年7月12日,《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谁都没有预料到,一篇报道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能够说明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B.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

C.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D.大众传媒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

 

查看答案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的“转折点”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