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6分)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现代金融是世界...

(16分)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现代金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主导经济发展的变迁和格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7、1920和1936年中国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统计表(单位:亿元)

1887年

1920年

1936年

名称

总额

名称

总额

名称

总额

票号

3.29

银行

9.11

银行

72.76

钱庄

2.8

钱庄

1.6

信托公司

0.22

典当

3

典当

1.5

储蓄会

1.45

 

 

 

 

保险公司

0.63

 

 

 

 

钱庄银号

5

 

 

 

 

典当

2

合计

9.09

 

12.21

 

82.06

——据燕红忠《近代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研究》

材料二  1929—1932年美国进出口总额统计表(单位:亿美元

时间

出口

进口

1929

52.41

43.99

1930

38.43

30.61

1931

24.24

20.91

1932

16.11

13.23

——据H.N.沙伊贝等《近百年美国经济史》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金融发展的哪些特点?简述1936年我国金融发展的有利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29—1932年美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趋势。针对这一趋势,罗斯福在金融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3)为了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国际社会采取了哪些举措?这一新秩序的建立有何影响?(6分)

 

(1)特点:近代金融机构出现并发展;新旧金融机构并存。(2分,每点1分) 条件:“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等。(4分,每点2分) (2)趋势:进出口贸易连续下降。(2分) 措施: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等。(2分,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举措:签订《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2分,答到一点即可) 影响: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4分,每点2分,要分别答出对世界、对美国的影响,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发展状况的认识与分析。回答时要紧扣材料,从材料表格中的中国金融机构数量趋势、中国金融机构的类型和名称、中国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的变化,即可概括出近代中国金融发展的特点,;然后结合1936年中国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情况分析回答金融发展的有利条件。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1929—1932年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掌握情况。结合材料二表格中紧扣和出口总额的变化归纳总结概括出1929—1932年美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趋势。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金融方面)及所学回答罗斯福所采取的措施。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及影响的掌握。回答时要联系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涉及国际金融新秩序的事件,如布林顿森林会议的内容回答。对于影响主要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美国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和制度化等方面加以归纳总结。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金融业发展与特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6分)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侧示意图)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

材料三  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7分)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6分)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3分)

 

查看答案

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           D.宋朝

 

查看答案

《礼记·内则》曰:“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古人重视家庭教育                B.日常行为注重伦理道德

C.古人重视生活技能教育            D.以思想统一促政治统一

 

查看答案

“大器晚成”、“大象无形”、“质真若渝”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最早都源自同一本先秦典籍,它是

A.《春秋》B.《道德经》

C.《论语》D.《韩非子》

 

查看答案

“压迫与反压迫、剥削与反剥削、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以及革命、起义、暴动等等事件与过程,常常被列为重点。实事求是地讲,这些事件中的大部分,多半是属于为争取文明进步而付出的代价。这一切当然是必须讲的。但是如果只讲代价部分,不讲或少讲文明进步本身,不论述文明成果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这能算是完整的历史吗?”上述观点所强调的史观是

A.阶级斗争史观             B.文明史观       

C.近代化史观               D.全球史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