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大学问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张载说:“为天地...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大学问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材料二   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三   明末李贽对理学大加鞭挞,他讽刺理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欲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古代文人怎样的人格追求?(2分)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成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的原因。(2分)

(3)据材料三,概括李贽对理学批判的主要思想观点。(2分)

(4)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理学影响的认识。(4分)

 

(1)追求人的精神价值,重视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分) (2)理学继承发展了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2分) (3)批判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提倡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2分) (4)宋明理学维护专制统治,压抑遏制人的自然欲求;但理学注重人的气节和品德,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张载思想的认识与理解。解答此题要注意题目的要求古代文人的“人格”追求。从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看出,古人尤其重视人的精神价值、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在宋以后的历史地位的认识与理解。结合材料“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可知理学继承和发展了儒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因而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李贽思想的分析理解。结合材料“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欲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归纳李贽的主要观点。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理学的整体认识。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回答时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对于理学的认识,要坚持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分析理学的影响。理学对人欲的压榨是其消极的一面,但理学同时强调“气节”,这对中华民族优良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宋明理学·程朱理学;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李贽的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孙文学说·第八章“有志竞成”》

材料二  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鉴于苏联和我们自己的经验,今后务必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关于工资,最近决定增加一些,主要加在下面,加在工人方面,以便缩小上下两方面的距离。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1986年9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认为欧洲“犹有社会革命”的原因是什么?为避免类似革命的发生,他先后提出过哪些具体举措?(4分)

(2)据材料二,概述毛泽东改善民生的基本主张。(3分)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改善民生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4分)

 

查看答案

(12分)明清以来,中国思想界对孔子和儒学的态度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材料一  明代中期思想家李贽认为:“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

——《焚书·答耿司寇》

材料二  康有为曾说:“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用在与时进化。”

——《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但殊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大都能够采取一种历史的、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而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是不加区别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因此,就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言,可一言以蔽之,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

——摘编自林存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改变》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李贽对孔子的主要看法。分析其观点的进步意义。(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如何认识孔子学说的地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其意图。(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的态度。分析此态度形成的原因。(4分)

 

查看答案

文艺复兴运动前,欧洲绘画雕塑中的圣母神态安详、神圣,少有人间之情。而在米开朗琪罗的《哀悼基督》中。圣母是一个容貌端庄美丽的母亲,她的美是直观的,但她的悲哀却是深沉的。圣母形象的这种变化反映了 

满分5 manfen5.com

A.神性在艺术造型中的体现

B.人体缺陷在艺术创作中的美化

C.人性在艺术造型中的觉醒   

D.造型艺术开始从世俗走向神殿

 

查看答案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等待戈多》的面世以与传统戏剧风格迥异的荒诞剧的形式为贝克特获得了诺贝尔奖。这种荒诞剧的主题所反映的是   

A.人的一生是痛苦的、绝望的 

B.世界是荒诞的,现实是丑恶的

C.街头流浪汉、残疾者或精神病人的生活情形,他们每天都在等待

D.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查看答案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发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表明董仲舒

①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②继承了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

③要求君主施行仁政

④认为君主的地位不是神圣不可侵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