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二:考茨基说:“恩格斯的逝世使我们感到的悲痛,远远地超过了马克思的逝世,因为我们觉得,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恩格斯在世时,他的精神生活与马克思的精神生活是休戚相关的,马克思还活在我们中间,我们还深受着他俩的影响。而现在,他俩都离开我们了。”

(1)马克思为何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2分)

(2)为什么说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2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马克思给我们留下怎样的精神财富?(6分)

(4)真理是不断发展的,继马克思之后,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是如何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6分)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共产主义社会取代的必然;他还是国际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3分) (2)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续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帮助各国工人党,并推动成立第二国际;同时,他还在理论研究上全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分) (3)学习马克思的实践精神、理论探索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关注人类命运,坚定为人类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6分)(言之有理即可) (4)列宁:为无产阶级和世界人民开创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用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毛泽东: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问,解决此问题需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入手来分析归纳整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表是1848年,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而马克思主义却是要反对这种政治制度的,这种理论体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共产主义社会取代的必然,同时马克思还是国际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所以他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2)第二问,本题解决的突破口是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的主要活动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来对比分析。他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是马克思主义的撰写之一,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执行者。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续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帮助各国工人党,并推动成立第二国际;同时,他还在理论研究上全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本题为主观题,答案可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与其积极作用来分析整理,同时也要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过程来分析归纳。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是关注人类命运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习马克思关注人类命运的精神,学习马克思的实践精神、理论探索精神。 (4)本题解决的突破口应该是从每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的国家具体情况来分析整理。列宁在俄国革命过程中创立了列宁主义,为其他落后国家与地区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的革命与建设都有贡献,邓小平理论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  政,而人士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一一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材料三   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

化因素”的主要表现。(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两国改革对现代化发展有何不同影响?(4分)

 

查看答案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魏文帝)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杜佑《通典•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3分)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6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6分)

 

查看答案

下列历史人物的改革没有使本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康有为认为,在“公车上书”四项主张中,只有一项是“立国自强之策”。这就是

A.“下诏鼓天下之气”B.“迁都定天下之本”

C.“练兵强天下之势”D.“变法成天下之治”

 

查看答案

有人说,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这里的“要义”是指

A.全面学习西方,全盘西化                B.政府的重视和参与

C.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    D.封建统治腐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