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佩里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

(1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佩里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唯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年代。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

——科尔顿《近代世界史》

材料二:文明开化过程中的过火行为,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甚至有人提出日本人应该改说英语,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日本人种。

——《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结合日本当时实行的政策分析说明材料一中佩里“访问”不受欢迎的原因。“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何在?(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在文明开化中存在的问题。(3分)

(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时代的西化给日本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6分)

材料三

满分5 manfen5.com

(4)材料三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通过材料三你获得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6分)

 

(1)闭关锁国政策。摆脱外来侵略,实现富国强兵,成为现代化的民族国家。(4分) (2)抛弃民族传统,盲目西化。(3分) (3)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的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6分) (4)信息:日本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6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1)原因从“日本明治维新前推行的外交政策”方面去分析;目的从材料“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年代。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中提炼回答。 (2)将材料中提到的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即可:“有人提出日本人应该改说英语,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日本人种”,这说明文明开化过程中盲目西化,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 (3)该问实际要求回答明治维新对日本历史发展产生的进步作用,从改革前后对比的情况回答: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的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4)联系明治维新的内容,分析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地契——日本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火车站——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新式学校——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但见识深浅大不相同。

——《中国全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戊戌变法出现的历史根源。(2分)

材料二:光绪帝按照康有为提出的办法,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次变法的内容涉及哪些方面?(不得摘抄原文)并结合所学指出这次变法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4分)

材料三:(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四: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

材料五: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举世都为之震动。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瞠乎其后。

                                                         ——《字林西报》

材料六: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

材料七: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

(3)据材料三、四、五、六,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你认为材料七中对于变法失败根本原因的认识,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4分)

材料八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九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4)材料八、九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

 

查看答案

在维新变法高潮时期,光绪帝曾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诚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法可补我所未及。”这反映了光绪帝(    )

A.同顽固派斗争的决心        B.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C.变更国体的主张            D.大兴民权的意向

 

查看答案

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          

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              

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查看答案

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    )

A.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                     

B.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

C.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       

D.可以走印度革命之路

 

查看答案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国中,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这说明康有为对革命的态度是(    )  

A.赞成革命,为革命流血是值得的               

B.赞成革命,法国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

C.反对革命,革命会造成悲惨的后果           

D.反对革命,革命不利于实行民主共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