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又今出榜散行晓谕外,更请父老各以此意劝率乡闾,教戒子弟,务令通晓,毋致违犯。”此则“乡约”有利于

A.规劝乡民“存天理,灭人欲”   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C.推动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     D.强化政府对百姓管理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的信息可知朱熹强调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循规蹈矩,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该乡约既体现对伦理道德的重视,又体现了对日常生活细节的重视,再结合材料中“又今出榜散行晓谕外,更请父老各以此意劝率乡闾,教戒子弟,务令通晓”的信息,可知该乡约有利于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儒家伦理道德,从而推动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故C项正确;A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信息,排除;B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  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查看答案

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

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      B.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

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D.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查看答案

下列改革中有利于社会转型的决定性措施是

A.商鞅废井田,开阡陌     B.孝文帝禁穿胡服,改穿汉服

C.庆历新政中整顿吏治     D.王安石推行均输法、市易法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1分)感化政治是具有普遍性价值的一种观念和行动指引,它能推动社会和平、稳步、文明地进步。圣雄甘地和他的非暴力抗争运动成为现代感化政治的源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始终相信印度教徒关于精神导师的观念以及精神导师在个人精神实现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我认为没有精神导师就不会有真正的知识的说法很有道理。……在我的人生中,有三位当代人士影响深刻:与赖昌德巴伊在生活上的接触、托尔斯泰写的《天国在你的心中》以及鲁斯金的著作《直到这最后的一个》。这些在我心目中各有其位置。

——甘地《我体验真理的故事》

材料二  甘地并非是只是简单强调非暴力的意义,而是相反,他试图发明一种新的冲突解决办法——这种办法尽量回避暴力,而仅仅采用非暴力的、同样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冲突。……甘地把这种思想和行动,称为坚持真,以其毕生精力创造和发展坚持真的理论和行动,他共采取了五十多次的坚持真的运动……                                                                                     

——黄迎虹《感化型政治》

材料三   任何有一丁点洞察力的人都能看到,它(指坚持真)已经让亿万印度民众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赋予他们个性、力量和自信——没有这些,任何政治的或社会的变革都无法得以展开……我很确信,

就这一点而言,非暴力的方法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它加快了唤醒民众的步伐,为革命性的变革提供了条件。                                                       

——《尼赫鲁自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影响甘地非暴力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2分)

2)据材料二,甘地发明的新的冲突解决办法是什么?甘地坚持真的行动主要有哪些?(3分)

3)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的观点。(4分)你如何理解感化政治的现实意义?(2分)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日本传统上认为,教育是一项与仁和孝同等重要的德行。因此改革者们一直把设立新学校置于明治政府的任务清单中。阅读下列材料:高

材料一   在德川统治之下,公卿和武士,以及众多凭借财富(如果不是凭借其地位)而处于统治阶级外围的人,都接受过中国文化和思想的训练,且往往相当周详的训练。少数人,特别是德川统治较晚的时期,在接受上述训练之外,又学习了另外一些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价值的知识,即所谓兰学……这一切为创造一个现代国家提供了坚实基础。

——威廉﹒G比斯利《明治维新》

材料二   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兴其业,以遂其生者,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长其才艺又非学不可。自为日常之用的语言、写作和计算,到为官、为农、为商、为匠、为工等各行各业必需之知识,……事实上对于人类所有的职业而言,无一业无需求学……为此,知识乃是立身之本。

——日本《教育法》(187295颁布)

材料三   对比中日两国维新的背景你会发现,教育程度似乎决定了维新的成败。教育,在维新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到了江户时代末期,日本的教育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百日维新之时,梁启超曾经评论说,中国科举网尽举国上下之人才,专事空疏无用之学,使学生悉已为功令所束缚,帖括所驱役,鬻身灭顶,不能自拔

——苏静主编《知日》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在教育训练上有何变化?(2分)

2)据材料二,明治维新时期人们对知识有何新的认识?(4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治政府在文明开化方面的具体举措。(2分)

3)据材料三,与日本明治维新相比,中国维新变法中存在什么严重问题?(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有何建议?(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