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

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D 【解析】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A项应发生于1955年亚非会议之后,B项应开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C项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均与题干中的时间“1972年”不符。由题干中1972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激增的信息可知,此现象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从外交上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故本题应选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3年9月13日,习近平主席在上合组织第十三次元首峰会上指出“上合组织成员国应完善执法安全合作体系,建立应对安全威胁和挑战的综合中心,合力打击三股势力”。上合组织成立以来先后举行10余次规模不等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演习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这表明上海合作组织(  )

A.是具有结盟性质的军事政治组织    B.有利于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C.有利于维护地区的稳定和安全     D.体现了平等、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查看答案

据统计,我国自2009年起已连续4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12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29亿美元,同比增长70%。此外,非洲已是我国海外能源资源的重要供应地、我国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场。中非关系的发展体现了中国在外交上(  )

A.积极深化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B.积极参加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多边外交

C.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D.重视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查看答案

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既与国内形势发展相连,也与国际政局变化有关。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国的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下列表述,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A.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调整的出发点

B.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是基本依据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促进了国际合作

D.开展广泛结盟运动是调整的具体表现

 

查看答案

材料一  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条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现象进行了比较,指出:“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战国时期,法律制度普遍建立起来,法律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1)据材料,指出战国时期政治领域中发生的变化。举例说明战国时期法律对新政治秩序的维护作用。

材料二  中国文明能结合内聚、弹性、磁力于一体是很令人惊奇的,因为这些特性很难在如此大规模的成长之中维持不变。

自古以来的外族侵略者也每每屈服于中国文明的优越,即便在战场上把中国人打垮,例如……元代的蒙古人、清代的满族人无一例外;……尽管被统治的汉人总视他们为异族,统治者却都迅速彻底接受中国的传统。

——摘编自[英]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著《文明的力量》

(2)结合所学,从政治领域方面论证上述观点。

 

查看答案

中国在汉代就建立了封驳制度。所谓“封”,就是把皇帝的敕令退还回去拒不执行;所谓“驳”,就是指出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汉代的丞相,在制度上享有封驳权。例如汉哀帝时,丞相王嘉就退回了皇帝要加封董贤的诏书。可见,封驳制(  )

A.避免了君主决策失误           B.保证了吏治清明

C.易为当权者所利用            D.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