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37年6月,《中国时报》发表文章称,假如设在广州的领事得以立足,“那么一俟机...

1837年6月,《中国时报》发表文章称,假如设在广州的领事得以立足,“那么一俟机遇来临,如碰上革命或事态逐渐变迁,他就能抓住时机,一举而推开中华帝国的大门。”这里的“机遇”是指后来发生的

A. 清政府废除闭关锁国政策           B. 清政府派林则徐查禁鸦片

C. 清政府派琦善为议和大臣           D. 洪秀全在金田村发动起义

 

B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一举而推开中华帝国的大门”可以看出这是指的后来的鸦片战争,而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是虎门销烟,故选B。A项错误,闭关锁国的政策在清朝前期和中期已经实行;C项错误,清政府派琦善为议和大臣是鸦片战争中的事,并非战争的借口;D项是在1851年,是鸦片战争之后,当时中国的国门已经打开。 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虎门销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其中多数篇章是孔子弟子的作品,其中写道:“君天下曰天子。”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写道:“皇天右而子之,号称天子。”以上两种对“天子”的说法

A. 都具有浓厚的君主专制主义的色彩    

B. 都反映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 都体现了“天子受命于天”的思想    

D. 都反映了君主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

 

查看答案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一战中,奥斯曼土耳其站在德国一边,导致协约国一方对其宣战。1918.10. 土耳其战败投降,“他们既然来了,就得离开”,,凯末尔如是说“革命拉开序幕”。

材料二  凯末尔在1923年的一次演说中表明“至今,我们军队所取得的胜利不能认为已使国家得到真正的拯救,还应为取得科学,经济的胜利而准备。”之后《经济公约》在伊兹密尔举行的经济大会通过。

材料三  “凯末尔革命后的改革无疑是成功的,它强调‘世俗主义’,主张否定宗教教法、废除宗教法院。在经济方面,借鉴苏俄,以‘国家主义’为主导,在1933年-1942年,进行了两次五年计划。”

“改革在称谓方面也有体现,由原来体现封建等级的‘帕沙’,改为贝依(先生),贝扬(女士)……”

“允许女子除去面纱,男女同校,给予女子以选举权”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改革背景及内容。

(2)根据所学知识,评价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我军装备虽远不如敌,但与朝鲜人民军一起作战,英勇善战,吃苦耐劳,经验丰富。朝鲜虽为狭长半岛,海空进攻,但因是山地、树移,稻田多,矿洞也多,吓难发挥其现代装备之作用。……虽然敌人兵力不足,不高,攻击力不强,但因具有优势的装备和强大的火力,防御还是强的。同时朝鲜为狭长半岛。蛤我军的广泛机动而敌凭借其海空优势造成很大威胁,使我处于战略内线。在这种情况下,迅速结束朝鲜战争是不可能的。”

——邓华(志愿军)

“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我感到一种失望和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麦史阿瑟和李奇微两们将军一定有同感。”1953年7月27日,代表团与“联合国军”代表团在朝鲜中部校门店签署了停战协议。美国陆军上将马克·克拉克后来回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志愿军取得胜利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朝鲜热战对主要参战国家的主要影响。(6分)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02年,梁启超在给康有为的信中表示:“今日望归政,望复辟,夫何可得?即得矣,满朝皆仇敌,百事腐败之矣,虽召吾党归周之,而亦识不能得其志也,先生惧破坏,弟子亦未始不惧,然以为终不可免。”“专制者,以能制之主体的利益为标准,调之野蛮专利;以所专制之客体利益为标准,谓之开明专制。”“夫开明专制,非不美之名词也,以发达人民为目的”“与立宪同一状况,是立宪之所由之阶段”“故开明专制者,实立宪之过渡也,立宪之预备也”“欲救中国必开明专制”。

材料二  (一)若夫数百年卵累于专制政体之人民,即乏自治之习惯,又不识团体之公益,惟知持个人主义以各营其私,其在此等之国,破坏权衡也最易,即破之后而欲人民以自力调和平复之,必不可得之。

(二)而承此大暴动之后以激烈三党争,四分五裂之人民而欲使保持社会势力之平衡必不可得之数也……于是社会阶级之争夺,遂相互迭起,而靡有穷。

(三)而社会棼乱疲弊之已极,非更有强大之主权,则终不能以奠实,故皇权思想之复活。

问题:

(1)根据材料一,谈谈梁启超对开明专制的认识。

(2)根据材料说出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材料二,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 15分)        

材料一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

——左宗棠《奏稿》

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响。

——李鸿章

材料二    1865年,阿拉古侵占新疆,而当时的清朝又东南警报频告,致使清政府内部发生激烈争论。李鸿章强调海防重要,主张放弃西北塞防。而左宗棠提出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力主收复新疆。清廷权衡利弊,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材料三    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批进入新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于1878年,除伊梨外,收复了新疆清军占领乌鲁木齐以后,计划进军南疆,筹办粮草是大事。左宗棠指示部下,“尺打真贼,不扰平民,不愁乏食”,果然,从达坂城潜逃出来的维吾尔族人民,赶来求见清军将领,报告 达城城中敌人的守备情况,并且说:达城是进军南疆的咽喉,在它南边百余里的托克逊周围,盛产水稻,大军如攻克托克逊,粮草不愁,因取得胜利 。

(1)分析李鸿章与左宗棠对新疆危机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2)中国能收复新疆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