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西方纪传体之父普鲁塔克的著作里,记载了古希腊时代和斯巴达城邦...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西方纪传体之父普鲁塔克的著作里,记载了古希腊时代和斯巴达城邦的一位改革者——吕库古(Lycurgus),他制定的法律给斯巴达带来了长期的稳定和强盛。

材料 在吕库古之前,斯巴达内政摇摆不定,时而依附国王,倾向僭主政治;时而随和大众,拥护民主政体。他选择二十八名六十岁以上的有声望的人组成了元老院,作为国家这条船上的一种压舱物,需要抑制民主政体时,元老总是站在国王一边;相反,要反对僭主政治的侵凌时,他们又总是支援人民的行动。他说服了同胞将所有的土地变成了一整块,让每个斯巴达人拥有完全相同数量的土地和奴隶,而斯巴达公民本身完全脱离劳动,他认为完全平等的共同拥有城邦的财富,人就只能单凭美德去赢取超越别人的功名。他还取消了所有的金银货币,规定只准使用铁币,由于铁币易坏且币值极小,偷窃从斯巴达消失了;因为没有金银货币,外国商旅就不再将货物运入斯巴达的港口;外国的学者也不再涉足斯巴达的土地来宣传哲学和诡辩;再没有神汉、妓女、艺人。于是,奢侈的土壤就这么被去除了。吕库古还要公民共进三餐,饮用同样的、指定的食物,使公民们觉得自己的基本生活都不能脱离集体。他让斯巴达的母亲们教育幼儿知足常乐、不挑食、不怕黑,孩子一长到七岁,就按照吕库的命令全部由国家收养,编入军队。在这里没有其他城邦少年们习惯的舞蹈、音乐、哲学,他们只遵从划一的纪律,接受拳击、短剑、矛盾、队列训练,因而渐渐地习惯了彼此一道的服从。读书识字仅学到够用而已。其它一切训练都在于使公民学会服从命令和能征惯战。

在吕库古之后五百年的时间里,斯巴达人一直奉行着他所制定的法律,成为了当时希腊世界首屈一指的强大城邦。其最著名的名言是:“斯巴达人从来不问敌人的数量,只问敌人的方向”

——摘编自普鲁塔克《名人传》

(1)概括吕库古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斯巴达和雅典,在希腊古典时代一直是为人们所称道的强大城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各自强大的原因。(9分)

 

(1)政治上,设立元老院平衡君主制和民主制的弊端;(2分) 经济上,实行绝对平均的共产主义以消除竞争和恶习;(2分) 思想上,培养公民的公共观念、集体主义和服从意识。(2分) (2)政治上斯巴达政体相对稳定,雅典政体比较公平;(2分) 经济上斯巴达平等(或均等),农业经济,雅典重点发展工商业;(3分) 思想上斯巴达强调集体服从精神,雅典则强调自由;(2分) 军事上斯巴达拥有强大的陆军,雅典拥有强大海军。(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小问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概括吕库古改革的主要内容:从材料中“元老院,作为国家这条船上的一种压舱物,需要抑制民主政体时,元老总是站在国王一边;相反,要反对僭主政治的侵凌时,他们又总是支援人民的行动。”可以看出政治上,设立元老院平衡君主制和民主制的弊端;从“让每个斯巴达人拥有完全相同数量的土地和奴隶”、“ 公民共进三餐,饮用同样的、指定的食物,使公民们觉得自己的基本生活都不能脱离集体”可以看出经济上,实行绝对平均的共产主义以消除竞争和恶习;从“教育幼儿知足常乐、不挑食、不怕黑”、“ 只遵从划一的纪律,接受拳击、短剑、矛盾、队列训练”可以看出思想上,培养公民的公共观念、集体主义和服从意识。第(2)小问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分析斯巴达和雅典各自强大的原因,要注意在分析的过程中要注意答案的对等性。 考点: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时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他把自己看做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他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他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并且说:“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他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评价材料中亨廷顿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社会位置的变动,它既表现为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变更,又表现为社会成员社会角色的转换,实质上是社会成员社会关系的改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晚明时期社会流动频繁,是一个“善变”的社会。嘉靖年间的一位给事中凭借他在做官的具体观察,分析了其中的缘由。他说:“大约豪宦连田阡陌,其势力足为奸欺,而齐民困于征求,顾视田地为陷井,是以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庸”。

随着社会力量发生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分别为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驾长、舁夫、篦头、修脚、修养、倡家、小唱、优人、杂剧、响马贼。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从“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大流动的一种结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材料二 英国在16—18世纪是一个社会流动尤其显著的社会。这一时期社会流动节奏之快是空前绝后的。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在传统贵族因为自然原因人数减少时,都铎国王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发展,有限的任命贵族,使贵族人数总量基本不变。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一共任命了18人,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莎白任命的18名贵族中,只有两人是老贵族家庭或皇室亲属,绝大部分贵族都是新贵族。他们由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甚至一跃而成贵族。迈克尔·波尔是商人赫尔之子,后成为理查二世的国务大臣,卜托马斯·克伦威尔出身寒门,是制衣匠的儿子,成为埃塞克斯伯爵,进入国家政务管理层,任国王的掌玺大臣。威廉·彼得爵士出生于德文郡一个偏远乡村里,是一个约曼(扈从)家庭的幼子,后来成为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玛丽女王统治时期的国务大臣。他以出任国家政府官员获得的财富为基础,在家乡大量购买庄园,成为名副其实的贵族。

——摘编自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社会流动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引起社会流动频繁的原因(9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台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流动的原因。(6分)

(4)根据材料,指出社会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相同影响。(4分)

 

查看答案

“神马都是浮云”“hold住”“伤不起”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折射出大众的社会心理,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A.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查看答案

1904年,商部头等顾问张謇上书商部,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这一史实

A.有利于发展实业与维护海权              B.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源的掠夺

C.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D.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

 

查看答案

在一场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其中与当前学术界主流观点明显不符的是

A.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刃剑”

B.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C.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归宿

D.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