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郭志坤在《秦始皇大传》中说到,“从政治高度意义上考虑问题,‘始皇...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郭志坤在《秦始皇大传》中说到,“从政治高度意义上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的。”以下评价最能说明“始皇”称号是“当之无愧”的一项是

A.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B.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确立的皇帝制、郡县制影响深远           D.统一文字传承了中华文明

 

B 【解析】 试题分析:A不对,的雏形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C从属于;D从属于巩固统一的措施;B符合题意,直至今天,仍是代表时代的主流方向。 考点:秦的统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关于分封制,有人说:“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这个评价

A.正确,因为分封制加剧了中央政府和地方之间的矛盾

B.不正确,“争”、“乱”原因有很多,归结于分封制本身是不确切的

C.正确,因为从分封制开始,出现了许多诸侯国割据称雄的局面

D.不正确,因为分封制巩固了统治,不可能引起“争、乱”局面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

材料二  “真诚悔过的基督徒,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能够获得全面免除罪罚的权利 。 ”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第三十六条

材料三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 摘自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请回答:

( l )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所体现的主要思想主张。 (3分)

( 2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主要共同之处是什么?(2分)材料三所体现的思想发展了17世纪那位思想家的主张,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3分)

( 3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对于文艺复兴在思想领域中的发展表现。 (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 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州,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4分)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2分)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4分)

(4)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4分)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2分)

 

查看答案

材料解析题(10分)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来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动了亚洲,对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转变,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穿透”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以下方面: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均富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界碑”、 “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现代化四个方面的表现。(4分)

(3)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2分)

 

查看答案

材料解析题:(15分)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一定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到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4分)

(2)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3分)

(3)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书籍的内容及其产生的作用。(4分)

(4)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