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发动的抗战发展为...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 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州,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4分)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2分)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4分)

(4)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4分)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2分)

 

(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4分) (2)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2分) (3)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2分)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2分) (4)原因: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4分) 因素:中日民间交流活动的推动,中日两国政府致力于发展两国友好关系。(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一的观点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结合教材内容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即可;(2)材料二中日本狡辩其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是维护东亚地区的安定秩序,结合日本在东亚地区的侵略行为进行驳斥;(3)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原因即全民族的抗战,外部原因是次要原因,即国际因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4)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指外交方面的非正常化,结合二战后的中日社会的现实可以回答出相关原因,从材料三中可以归纳出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的因素即中日民间交流活动的推动,中日两国政府致力于发展两国友好关系。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抗日战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解析题(10分)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来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动了亚洲,对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转变,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穿透”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以下方面: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均富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界碑”、 “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现代化四个方面的表现。(4分)

(3)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2分)

 

查看答案

材料解析题:(15分)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一定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到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4分)

(2)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3分)

(3)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书籍的内容及其产生的作用。(4分)

(4)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4分)

 

查看答案

美国历史上一共有三位总统曾经遭到过弹劾,分别是是第17位总统安德鲁·约翰逊、第37位总统尼克松和第42位总统克林顿。这一现象体现了美国政体的

A.联邦制原则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民主原则

 

查看答案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谈论工业革命的原因时说:“(美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美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殖民扩张扩大了国外市场

B.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资金来源

C.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D.行会的瓦解促进了机器的应用

 

查看答案

1791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该宪法由制宪议会于1789年7月着手制定,1791年9月生效。根据该宪法规定,当时法国的政体是

A.君主专制         B.君主立宪制        C.帝制             D.民主共和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