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阅读...

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使人类的脚步第一次从一个大陆跨到了另一个大陆,实现了汤因比所说的从草原到海洋的“革命性变革”。地理大发现一方面使人类对地球有了真实的了解,拓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为经济全球化打下了空间基础;另一方面,地理大发现刺激了人类向海外开拓的愿望,打破了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历史传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致使各民族的往来替代了各自的自给自足状态。因此,没有地理大发现就不会具有经济全球化萌生的前提条件。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

材料二: 世界性网络,从1890年之后变得更加紧密。虽然从地理范围上看,它只是稍稍有所扩展而已,但是交往的规模和速度却得到了显著的增强,这主要是由来自技术的——还有政治的——各种变革所使然。       

——(美)麦克尼尔《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

材料三: 1929年以后,世界各国所实行的政策宣告了一种全球化倒退趋向。那些自给自足程度最高的经济体似乎最具有安然渡过难关的能力。意大利所遭受的损失就要小于其他国家,苏联似乎也是如此。             

——(美)麦克尼尔《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地理大发现对经济全球化影响。(8分)

(2)世界性网络,除了1890年之后变得更加紧密之外,在1990年之后也明显地更加紧密。请从“技术的”和“政治的”方面说明这两个时间节点世界性网络更加紧密的原因。(8分)

(3)1929年以后,世界各国所实行的哪些政策宣告了一种全球化倒退趋向?二战后初期又采取了哪些措施重建全球化并对这些措施进行简要评价。(10分)

 

(1)地理大发现证实了地圆学说,拓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为经济全球化打下了空间基础;(2分)地理大发现推动了殖民扩张和地区间的经济交流;(2分)地理大发现使世界性贸易成为可能,促成了“商业革命”;(2分)地理大发现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况,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2分) (2)1890年:“技术”的原因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的交通工具、新的通讯手段提供了技术条件;(2分)“政治”的原因是指在国际政治上,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全球扩张。(2分) 1990年:“技术”的原因是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从而推动了全球化;(2分)“政治”的原因是指苏东剧变,两极对峙格局结束,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推行,从而有利于全球化。(2分) (3)政策: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2分) 措施: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关贸总协定。(2分) 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 是建立在美国金融、经济实力占绝对优势基础之上,它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4分)关贸总协定体现了自由贸易精神,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问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要从地理大发现后对世界的影响和对欧洲、对美洲、亚洲,非洲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2)1890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西方国家加进了对全球的扩张,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在1990年,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同时两极格局的终结,也有利于全球化的发展。(3)1929年经济大危机后,国家之间为了解决危机,大打贸易战,这是全球化的倒退。吸取这场大危机的教训,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逐渐建立。 考点:全球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中共八大提出]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国家的法制。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指出:“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董必武在大会发言中强调,当前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就是要“依法办事”。为此,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他在列举我国法制不完备的现象之后,提出要逐步完备我国的法制……要加速执行律师制度和公证制度。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

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6分)

(2)依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观点? (3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4分)

(3)结合中共八大以来不同时期的史实,判断并说明中共八大的法制思想是否得到贯彻落实。(6分)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政治理论,偏重在政府的职分与责任,要求政府能尽职胜任,选贤与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四: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6分)

(2)结合材料二、三,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3分)

(3)据材料四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战国至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哪一历史趋势?(2分)

 

查看答案

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查看答案

毛泽东同志在不同时期的言论:

①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②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

③思想问题,人民内部的问题,不能够采用粗暴的方法来解决。

④我们争取在十五年或者更长些时间,在钢铁和其它重工业产品上赶上或超过英。下列按时间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①③④         B.①③④②          C.④①②③         D.②③①④

 

查看答案

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其目的是

A.推动农工运动的开展,“辅助其经济组织”

B.实现“土地国有后,必能耕者而后授其田”

C.达成“盖民国之民权,唯民国之国民乃能享之”

D.反对“少数人占经济之势力,垄断社会之财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