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

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中共八大提出]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国家的法制。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指出:“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董必武在大会发言中强调,当前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就是要“依法办事”。为此,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他在列举我国法制不完备的现象之后,提出要逐步完备我国的法制……要加速执行律师制度和公证制度。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

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6分)

(2)依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观点? (3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4分)

(3)结合中共八大以来不同时期的史实,判断并说明中共八大的法制思想是否得到贯彻落实。(6分)

 

(1)材料一: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1分) 材料二:调节经济关系(商贸关系)。(1分) 原因:罗马法中有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等内容,法律程序严谨;罗马法中蕴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4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如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压抑、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等) (2)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3分) 梁启超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是由于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追求政治平等(追求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的诉求。(4分) (3)改革开放前,八大的法制思想没有得到全面贯彻。(1分)“文革”期间,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1分) 改革开放后,八大的法制思想得到贯彻。(1分)全面修改的1982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999年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写入宪法,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1)“区别”要结合两项法律的内容对比分析,“原因”可从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和借鉴等角度理解;(2)“法治思想”依据材料概括, “时代背景”从国际、国内形势,政治、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3)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线,改革开放前以“左”倾错误对民主法制践踏的史实来例证;改革开放后以民主法制走向健全与完善的史实来证明。 考点:中外法治建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政治理论,偏重在政府的职分与责任,要求政府能尽职胜任,选贤与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四: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6分)

(2)结合材料二、三,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3分)

(3)据材料四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战国至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哪一历史趋势?(2分)

 

查看答案

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查看答案

毛泽东同志在不同时期的言论:

①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②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

③思想问题,人民内部的问题,不能够采用粗暴的方法来解决。

④我们争取在十五年或者更长些时间,在钢铁和其它重工业产品上赶上或超过英。下列按时间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①③④         B.①③④②          C.④①②③         D.②③①④

 

查看答案

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其目的是

A.推动农工运动的开展,“辅助其经济组织”

B.实现“土地国有后,必能耕者而后授其田”

C.达成“盖民国之民权,唯民国之国民乃能享之”

D.反对“少数人占经济之势力,垄断社会之财源”

 

查看答案

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 920年曾指出:“从(1 9 1 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社会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       B.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C.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           D.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