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物质文明的创造与科技、政策、社会环境系系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

物质文明的创造与科技、政策、社会环境系系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摘自(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四曰发赈;五曰……;六曰出贷;七曰蠲(免除)赋;八曰缓征;九曰……。

——摘自《大清会典》

(1)根据材料一,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不稳定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代救灾、减灾的主要措施(不得摘抄原文)。(3分)

(3)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中国古代能否从根本上解决救灾问题?简要说明理由。(7分)

材料三 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

——《中国古代经济史纲》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4)据材料三概括对外贸易的有益之处。(4分)

材料四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太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辆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的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天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旧时妇女织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坠落。

——方洪凯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5)依据材料四,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8分)

 

(1)因素:封建剥削重 (赋税沉重);自然灾害;生活负担重;高利贷盘剥。(6分,任意三点)(2)开仓救济;发放贷款;减免赋税;免征徭役。(3分)(3)表态:不能。(1分)理由:小农经济的落后性、脆弱性;统治阶段剥削本质没有改变;农耕文明下的生产力水平低下。(6分)(4)有益之处:①互通有无;②增加居民收入;③稳定社会秩序。(4分,任意两点) (5)表现:收入的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对生产方式的不适应;百无聊赖;对世风日下的感慨。(8分,任意四点)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与概括分析能力。(1)材料分别从政府盘剥、自然灾害、生活负担重等角度介绍了古代农民的艰难处境的情况。(2)要依据材料信息回答,所以要最大限度的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3)要注意从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深层次角度来分析。(4)应考虑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冲击和国内新经济因素对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作用(5)根据材料信息“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减少对新兴行业不适应失去谋生出路生活变得百无聊赖世风日下 考点:古代的小农经济;古代的救灾减灾措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联往往能够反映某历史阶段的时代背景。中国近代有一副对联:“洪水横流淹没汉满蒙回藏;宪章文武尽是公侯伯子男。”其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清末“预备立宪”  C.辛亥革命         D.袁世凯复辟帝制

 

查看答案

(费正清《观察中国》)“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有利于实现这两个梦想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查看答案

路德在宣传他的“信仰得救”思想时说过这样的话:“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该话的思想本质上

A.指出了基督教徒的信仰途径              B.找到了基督徒的正道

C.升华了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              D.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查看答案

历史学家罗荣渠认为:“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把世界联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同样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对材料中有关地理大发现的理解,错误的是

A.开始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起点            B.直接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

C.提供了英国工业革命所需的一些条件       D.奠定了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

 

查看答案

从1 885到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38. 5%下降到35. 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36. 7%上升到43. 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3.8%。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B.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D.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