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史学家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兴亡与...

史学家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兴亡与都邑之转移。”此处“都邑之转移”应是指政治中心

A.自西方而移于东方        B.自东方而移于西方

C.自南方而移于北方        D.自北方而移于南方

 

B 【解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古文言文中,原没有第三人称的阴性代词,“她”最早出现于

A.新思想的萌发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新中国成立后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26分)

【材料一】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开辟新航路,征服了海洋、获得了世界。涌入的财富几乎都用来支撑宗教信仰的战争和殖民战争,而没有用来发展能够让国家真正富强起来的工商业。势力强大的王公贵族不愿意看到工商业的发展导致新兴势力的崛起。从16世纪下半叶起,流水一般涌入的财富又像水一样流走了,除了奢侈的社会风气,没有留下像样的产业。

【材料二】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科学意识提高了英国人的认识水准;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引领着世界的发展。从19世纪后期开始,德国和美国迎头赶了上来,开始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潮流。自由经济模式与生俱来的缺陷,在20世纪给英国,也给世界带来惨痛而深刻的教训。

回答问题:

(1)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葡萄牙、西班牙的兴衰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英国能够引领世界的有利条件和19世纪后期英国衰落的原因。(10分)

(3)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列举二战后西方国家克服自由经济模式弊端的重要举措。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26分)

【材料一】中国历史上比较大的改革有十几次,大的改朝换代也有十几次。改革几乎失败,暴力的改朝换代却几乎获得成功。中国人普遍接受推翻而不接受改革,屈从暴力而拒绝改革。

【材料二】唐代中期“二王八司马”的改革,主角是王叔文,但是他不懂得妥协。反对改革的太子与王叔文多次沟通,改革派尽是不给脸面。支持改革的唐顺宗身体不好要让位给太子,王叔文的老师有名的大官僚杜黄裳出主意,要王叔文组织改革派迎立太子为皇,以免新皇报复,王叔文却严厉斥责。不久,太子登基称宪宗皇帝,对改革派实行非常惨烈报复。

【材料三】林则徐主张抗英大部分人支持,当他提出要学习外国的时候却遭来朝野上下一片“汉奸”的骂名,此后的徐继畲、魏源、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都背过“汉奸”的骂名。很难想象英法德美向别国学习,会被骂成“英奸”、“法奸”、“德奸”、“美奸”。

【材料四】清朝有很多改革的机会,可是一延再延,错过时机。清末义和团乱后,慈禧想改革了,提出9年立宪,但是迟迟没有动作,到了辛亥革命爆发前5个月才搞出个“皇族内阁”来,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

回答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指出造成中国历史上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8分)

(2)康有为的改良运动和孙中山的革命运动几乎是同时开展的,但是最后革命取代了改良,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两者的消长变化过程。(12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实行改革开放的有利因素。(6分)

 

查看答案

右图是某组织的标志,对该组织表述正确的是

①该组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②它是美国推行霸权的工具,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③许多大国都想争夺对该组织的控制权④改革开放后我国在该组织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查看答案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布尔什维克提出“我们不要战争,我们要土地”的口号,在后方按现有成年男子分得土地,前线参战的士兵担心失去分得土地的机会,离开军队逃回家分土地,临时政府对德国的战争也难以为继了。此事反映了

A.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实行土地公有制

B.布尔什维克和临时政府一致对德国作战

C.此土地政策对结束俄国与德国的战争起了重要作用

D.布尔什维克和临时政府一致同意结束对德国的战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