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26分) 【材料一】中国历史上比较大的改革有十几次,大的改朝换代也有十...

阅读材料(26分)

【材料一】中国历史上比较大的改革有十几次,大的改朝换代也有十几次。改革几乎失败,暴力的改朝换代却几乎获得成功。中国人普遍接受推翻而不接受改革,屈从暴力而拒绝改革。

【材料二】唐代中期“二王八司马”的改革,主角是王叔文,但是他不懂得妥协。反对改革的太子与王叔文多次沟通,改革派尽是不给脸面。支持改革的唐顺宗身体不好要让位给太子,王叔文的老师有名的大官僚杜黄裳出主意,要王叔文组织改革派迎立太子为皇,以免新皇报复,王叔文却严厉斥责。不久,太子登基称宪宗皇帝,对改革派实行非常惨烈报复。

【材料三】林则徐主张抗英大部分人支持,当他提出要学习外国的时候却遭来朝野上下一片“汉奸”的骂名,此后的徐继畲、魏源、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都背过“汉奸”的骂名。很难想象英法德美向别国学习,会被骂成“英奸”、“法奸”、“德奸”、“美奸”。

【材料四】清朝有很多改革的机会,可是一延再延,错过时机。清末义和团乱后,慈禧想改革了,提出9年立宪,但是迟迟没有动作,到了辛亥革命爆发前5个月才搞出个“皇族内阁”来,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

回答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指出造成中国历史上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8分)

(2)康有为的改良运动和孙中山的革命运动几乎是同时开展的,但是最后革命取代了改良,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两者的消长变化过程。(12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实行改革开放的有利因素。(6分)

 

1)(8分)中国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屈从暴力而拒绝改革;不善于妥协;抵触向外国学习;没有抓住有利时机。(概括为4点,每一点2分) (2)(12分)两者的消长变化过程:1894年孙中山创建兴中会提出民主革命,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展开改良运动;1898年的“百日维新”改良运动从高潮转入低潮;1905年孙中山建立同盟会革命运动高涨;清朝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破产,改良运动失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政府,革命运动达到高潮。  (只要答4点即可,每一点3分,只要围绕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的发展演变来表述,就可以酌情给分。例如,革命党人领导的诸多起义和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改良派的办报结社等宣传活动等等都可以给分) (3)(6分)实行改革开放的有利因素:政治上打倒四人帮,文革的结束;经济上计划经济的破产;思想上真理标准的讨论解放思想。(3点,每点2分,其它表述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酌情给分。例如: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安徽小岗村家庭联产责任制等等都可以给分。也不一定按政治、经济、思想的答题形式来答,只要答到相关内容即可,题目并没有要求按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来答)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右图是某组织的标志,对该组织表述正确的是

①该组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②它是美国推行霸权的工具,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③许多大国都想争夺对该组织的控制权④改革开放后我国在该组织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查看答案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布尔什维克提出“我们不要战争,我们要土地”的口号,在后方按现有成年男子分得土地,前线参战的士兵担心失去分得土地的机会,离开军队逃回家分土地,临时政府对德国的战争也难以为继了。此事反映了

A.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实行土地公有制

B.布尔什维克和临时政府一致对德国作战

C.此土地政策对结束俄国与德国的战争起了重要作用

D.布尔什维克和临时政府一致同意结束对德国的战争

 

查看答案

右图是一幅反映某历史时期生产情形的图画,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明朝中后期苏杭一带的机户    B.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手工作坊

C.美国南部地区种植园纺织厂      D.工业革命的大机械化纺织厂

 

查看答案

1776年7月9日,《独立宣言》公开宣读后,纽约市民捣毁了英王乔治三世的塑像,把它熔成1800千克的铅做了子弹。此事不能反映

A.《独立宣言》发表激发民众的反英情绪

B.《独立宣言》的发表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C.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矛头直指英国王

D.纽约市民捣毁并熔化英王塑像意味着更大的战争到来

 

查看答案

德国宗教改革的最大作用是

A.摆脱了罗马教廷宗教束缚            B.德国教徒能够阅读到德文圣经

C.完成了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D.建立服务资产阶级的廉俭教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