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上海为华亭分县。大海滨其东,吴淞绕其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上海为华亭分县。大海滨其东,吴淞绕其北,黄浦环其西南……诚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也。

——嘉庆《上海县志》

材料二

苏州河曾经是一条宽达5000米的大河。宋元之间,河道逐渐狭窄,到明初河宽仅500余米。

材料三

1912年至1925年间,苏州河畔,烟囱林立,船行如织。刚从日本回国途经上海的郭沫若,望着河岸的烟囱,吟颂道:“啊,巨大的烟囱中,盛开着20世纪文明的黑牡丹。”

材料四

1909年建在苏州河下游的闸北水厂,5年后水厂被迫加氯消毒,23年后,水厂迁至杨浦黄浦江边。到了50年代末,苏州河已像是上海城区胸口的一条黑色的带子。“文革”时期,苏州河已是臭名在外。当时的上海市曾发动数万人“向苏州河宣战”,从河底挖泥,但事倍功半,苏州河的污染仍在加剧。 苏州河边的人们,痛恨她,诅咒她,但却只能忍受。开放之初联翩而至的欧美人、日本人、港台人,他们却不喝上海的水,而是自备饮用水。这让书记市长们非常难堪。

材料五

1983年中国第一个世行(世界银行)项目,被命名为“苏州河合流污水一期工程”。朱镕基市长曾将治好苏州河比作向上海人民还债,债权人是苏州河和她两岸的人民。……21世纪初苏州河干流的黑臭基本消失。“看得见苏州河的房间”,也已成为房地产商的广告口号。

 

——以上材料均摘自《南方周末》  2001-09-29

(1)上海县是何时从华亭县分治而出的?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分治的?(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宋元以来导致苏州河变窄的主要社会原因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三,推断苏州河两岸有哪些不同类型的企业?你怎样看待郭沫若当时的心情和认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河流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关系?(15分)

 

1.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的商贸地位日趋重要,是全国七大市舶司之一,为加强管理分治或华亭地大人多了,难以治理也可。 2.宋元以来,大量人口南迁,南方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大量的围垦圈田,市镇扩大,导致苏州河道日趋狭窄。 (言之成理,也可。) 3.民族工业和外资企业;郭沫若对苏州河两岸的林立工厂充满赞美之情,但只看到了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繁荣,没有看到其对自然和环境破坏,这是由时代和人们的认识局限所致。(其它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纪念邮票中的三枚,表现了4个经典的重大事件。邮票的主图选用的是纪实性的照片。(9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回答:

(1)小明想为第二枚邮票加盖原地纪念邮戳,他应该去哪些省份?

 

 

(2)前两枚邮票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大约相隔了多少年?

 

 

(3)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这三枚邮票的选题有何深刻的政治、理论寓意?(6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福泽谕吉说过,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其中最关键的是“人心的改变。”

——李洪峰《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文汇报》2009.12.26第六版

问题:

(1)福泽谕吉所说“人心的改变”的含义是什么?

 

(2)你认为,近代以来对世界“人心的改变”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说明理由。

 

 

(3)你赞成福泽谕吉的观点吗?请举例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华盛顿(1933年)6月16日讯——史无前例地在和平时期对国家的经济生活采取控制做法的罗斯福总统今天开始将其从萧条中复兴的计划付诸实施。……在两个小时之内,他签署了国会的数个法案,使他获得了控制工业、协调铁路以及启动耗资33亿美元的市政工程计划的权力,随后即拉开了积极实施诸如此类重大措施的序幕。

材料二

华盛顿8月19日讯……当罗斯福总统上个星期四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将烟煤矿主召来并告诉他们要根据全国工业复兴总署规定的公平竞争规则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意时,他只不过是遭遇了近40年中所有总统都遭遇到的命运罢了。……

——以上资料来源:《纽约时报100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出版

材料三

在罗斯福纪念馆里还存留着罗斯福当年演讲时的一句话:“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能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够有足够生存来源”。

——选自《大国崛起·美国》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为什么说,罗斯福总统的“复兴的计划”是“史无前例”的?其目的何在?

 

(2)根据材料二,罗斯福在推行复兴计划中遇到的阻力之一来自谁?在记者眼中,罗斯福将采取何种措施?

 

(3)罗斯福执政时是怎样保障“贫穷的人也能够有足够生存来源”的?(6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

霍布斯邦在《革命的年代:1789——1848》写道,从一七八九到一八四八,发生在英法两个国家里的孪生大变革——双元革命。我们不应该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该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并且还在继续使整个世界发生变革。

问题:

(1)霍布斯邦所说的“双元革命”分别是指什么?

 

(2)你认为作者将发生在1789-1848年英法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视为一场孪生“双元革命”的依据有哪些?

 

 

(3)作者把 “双元革命”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其寓意是什么?

 

 

(4)概述“双元革命”对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等变革所产生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封建主义打造了欧洲。11和12世纪,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欧洲达到了它的第一个青春期,达到了它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材料二 

10世纪、11世纪、12世纪的后起蛮族,也强烈地为中国文明所吸引。除了自身采纳中国文明,他们还在自己统治的领土上传播了中国文明。

——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

问题:

(1)西欧封建制度出现于何时?

 

 

(2)11、12世纪,在封建王朝统治下的欧洲,其“青春期”和“活力”主要表现在哪里?

(3)材料二中所说 “蛮族”主要指哪些民族?他们是怎样在自己统治的领土上传播中国文明的?试举一例说明。

 

 

(4)结合所学知识,请概述11、12世纪中国、西欧历史发展呈现出哪些显著的不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