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颁布“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强迫各族人民改满服。……清政权还严厉禁止私藏明朝衣冠,不少人因为私藏“方巾”等明代服饰而被清政府扣上大逆罪名而遇害。……就这样,“剃发易服”政策的执行与清王朝相始相终,一直延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为止。

                                                ——摘自百度百科名片之《剃发易服》

    材料二  太平天国鄙视清代衣冠,开始起义时穿着传统服装打仗,而将清代官服“随地抛弃”,“往来践踏”。……当时除天王可袍上绣龙以外,其他高级官员须根据场合而定,低级官员则绝对不着龙袍,但缀有龙纹的朝帽却是大多数官员的首服。其他规定多来自《周礼》,以五行四神来确定背心图案、服装以及缘边的颜色。

                                             ——摘自庄华峰等著《中国社会生活史》

    材料三  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宋恕等人认为:“盖欲化除文武满汉之域,必自更官制始;欲通君、臣、官、民之气,必自设议院始;欲兴兵、农、礼、乐之学,必自改试令始。三始之前,尚有一始,则曰: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其原由为:“盖耳目不新,则精神不振,主持不彰,则趋慕不一”。康有为有鉴于“今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故“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摘自刘力《衣冠之制的解体:中国传统服饰的近代化》

    材料四  1912年1月12日,《大公报》上登文《易服以保存国货为要义》,它说:“易服不易料。……我国人民半恃丝绸以为生活存也,安可弃其料而不用哉?”……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此为一定办法,可无疑虑。但人民屈服于专制淫威之下,疾首痛心,故乘此时机,欲尽去其旧染之污习。去辫之后,亟于易服,又急切不能得一适当之服式以需应之,于是争购呢绒,竟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极其流弊,诚有如来书所云者。”

                                            ——摘自《论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改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清初“剃发易服”政策的特点,并指出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5分)

 

 

 

(2)据材料二评价太平天国的服饰变化。(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改易服饰”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7分)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的“易服”改革带来了什么影响?(4分)

 

 

 

(1)特点:以满人样式为基准;强制;残酷;时间长。(任答3点得3分)       目的:巩固满洲人对全国的统治;削弱被征服民族的反抗意识。(任答一点得2分) (2)评价:是反清斗争的一种形式,具有进步意义。(2分)            存在等级尊卑,具有落后性(封建性)。(2分) (3)思想:“易西服”是政治改革的开端和关键。(1分)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近代西方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改易服饰”对维新变法起推动作用;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任答3点得6分) (4)影响:促迸中国服饰近代化;冲击传统习俗,促进观念变革。 (积极影响任答一点得2分) 国货滞销,制约民族工业的发展。(2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二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20世纪60、7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三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20世纪8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四  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将“中国现代化之路”划分为三种模式,并制作了下表。

“中国现代化之路”大事年表

阶段

时间

事件

现代化模式

第一阶段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西方资本主义

现代化模式

1895—1898年

维新运动

1911—1912年

辛亥革命

1915—1919年

新文化运动(前期)

第二阶段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53—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第三阶段

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2年到1956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2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所描述的历史现象?(2分)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历史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4分)

 

 

 

(3)结合材料四概括指出表格中二、三阶段所对应的现代化模式。(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材料三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请回答:

(1)材料一这段话是谁提出的?当时这个国家面临什么问题?他是如何解决的?这里所说的“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指什么?如何理解“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6分)

 

 

 

(2)材料二这段话是谁提出的?面对这个错误,他是如何作出政策调整的?这一调整的意义是什么?(7分)

 

 

 

 

(3)在哪次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转变的最根本转变是什么?(3分)

 

 

 

查看答案

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是

A.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        B.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

C.实现了无壁垒的自由贸易      D.欧美与其他地区差距悬殊

 

查看答案

2010年11月12日,新民网发表“省钱省力省时间,网络购物方兴未艾”的新闻。新闻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包括

A.中国人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增强节俭意识     B.互联网在中国进一步普及应用

C.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网络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

 

查看答案

《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A.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B.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D.中国在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发挥重要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