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在压强为0.1 MPa、10L恒容的密闭容器中, 将2 mol CO与 5 mo...

在压强为0.1 MPa、10L恒容的密闭容器中, 将2 mol CO与 5 mol H2的混合气体在催化剂作用下能生成甲醇:CO(g) + 2H2(g)CH3OH(g)  △H<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该反应的熵变ΔS__________0(填“>”、“<”或“=”)。

②若温度T1 >T2,则平衡常数K(T1)___________K(T2)(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③下列措施既可加快反应速率又可增加甲醇产率的是__________

A.升高温度                                 B.将CH3OH(g)从体系中分离

C.充入He,使体系总压强增大                 D.再充入2 mol CO和5 mol H2

④下列可说明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A.v生成(CH3OH)=v消耗(CO)                      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D.CO与H2浓度比不再变化

(2)若温度T2时,5min后反应达到平衡,CO的转化率为75%,则:

①平衡时体系总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

②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__

③反应在0-5min区间的平均反应速率v(H2)=____________

 

<小于DCD4.00.75 L2/mol20.06 mol·L-1·min-1 【解析】(1)①该反应中,反应物的系数和大于产物气体系数和,所以该反应是熵减的反应,熵变小于零; ②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故平衡常数K(T1)小于K(T2); ③A.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逆向进行,会减小甲醇产率,故A错误;B.将CH3OH(g)从体系中分离,化学反应速率减慢,平衡正向移动,提高甲醇的产率,故B错误;C.充入He,使体系总压强增大,体积不变,各组分浓度不变,所以化学反应速率不变,平衡不会移动,不会改变甲醇产率,故C错误;D.再充入2 mol CO和5 mol H2,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正向移动,有利提高甲醇的产率,故D正确;故答案为D; ④CO(g)+2H2(g)═CH3OH(g);A.v生成(CH3OH)是正反应速率,v消耗(CO)也是反应速率,故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A错误;B.密度=,总质量不变,体积不变,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B错误;C.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总质量不变,总物质的量会变,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C正确;D.CO与H2浓度比不再变化,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D正确;故答案为CD; (2)①若温度T2时,5 min后反应达到平衡,CO的转化率为75%,则反应的CO的物质的量为:2 mol×75%=1.5 mol,反应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为:1.5mol×2=3 mol,平衡时CO的物质的量为:2-1.5=0.5 mol,氢气的物质的量为5-3=2 mol,甲醇的物质的量为1.5 mol,故平衡时体系总的物质的量为0.5+2+1.5=4 mol; ②平衡时CO的物质的量为0.5 mol,氢气的物质的量为2 mol,甲醇的物质的量为1.5 mol,则平衡常数K==75 L2/mol2; ③反应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为3mol,故v(H2)==0.06  mol•L-1•min-1。 点睛: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及相关计算,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及平衡标志的判断,化学平衡常数的相关计算等知识;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不等于0,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由此衍生的一些物理量不发生变化,以此进行判断,得出正确结论;难点是平衡常数的计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有pH均为2的a盐酸、b醋酸两瓶溶液,与足量锌反应放出等体积H2所需时间的长短顺序是a____b(用“>”、“<”、“=”表示,下同);完全中和等物质的量的NaOH溶液需两种酸的体积大小顺序是a____b。

(2)已知水在25℃和95℃时,其电离平衡曲线如下图所示:

①则25℃时水的电离平衡曲线应为________(填“A”或“B”)。

②95℃时水的离子积KW___________________

③25℃时,将pH=9的NaOH溶液与pH=4的H2SO4溶液混合,若所得混合溶液的pH=7,则NaOH溶液与H2SO4溶液的体积比为____________

④95℃时,若100体积pH1=a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pH2=b的某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混合前,该强酸的pH1与强碱的pH2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盐酸和氢氧化钠是工业上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实验室里常见的试剂.

Ⅰ.测定中和热.

写出稀盐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和热数值为57.3kJ/mol):

(2)取50mL 0.5mol/L HCl溶液与50mL0.55mol/L NaOH溶液进行测定,但实验数值小于57.3kJ/mol,原因不可能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盐酸的温度

B.量取盐酸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C.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盐酸的小烧杯中

D.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Ⅱ.酸碱中和滴定.

欲测定某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可用0.1000 mol·L-1 HCl标准溶液进行中和滴定(用酚酞作指示剂)。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滴定前滴定管内液面读数为1.10 mL,滴定后液面如图,则此时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___

(2)乙学生做了三组平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待测NaOH溶液的体积/mL

0.1000mol·L-1HCl溶液的体积/mL

滴定前刻度

滴定后刻度

1

25.00

0.00

26.11

2

25.00

1.56

31.30

3

25.00

0.22

26.31

 

选取上述合理数据,计算出待测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小数点后保留四位)。

(3)下列哪些操作会使测定结果偏高___________(填序号)。

A.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测液润洗

B.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标准液润洗

C.滴定前酸式滴定管尖端气泡未排除,滴定后气泡消失

D.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俯视滴定管读数

滴定终点的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设反应①Fe(s)+CO2(g) FeO(s)+CO(g) ΔH=Q1的平衡常数为K1,反应②Fe(s)+H2O(g)FeO(s)+H2(g) ΔH=Q2的平衡常数为K2,在不同温度下,K1、K2的值如下:

温度(T)

K1

K2

973

1.47

2.38

1173

2.15

1.67

 

 

从上表可推断,反应①是________(填“放”或“吸”)热反应。

(2)现有反应③H2(g)+CO2(g) CO(g)+H2O(g) ΔH=Q3的平衡常数为K3

Ⅰ.根据反应①与②推导出Q1、Q2、Q3的关系式Q3________。根据反应①与②推导出K1、K2、K3的关系式K3____________;可推断反应③是________(填“放”或“吸”)热反应。

Ⅱ.要使反应③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平衡右移,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

A.缩小容器体积

B.降低温度    

C.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D.设法减少CO的量        

E.升高温度

 

查看答案

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Ⅰ.化学反应 2A+B2C;△H<0达到化学平衡时,根据以下条件改变填空:

(1)若A、B、C都是气体,且C为有色气体.

①使密闭容器体积增大,A的转化率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②如果升高温度,平衡混合物的颜色______;(填加深、变浅、不变)

(2)若A、C为气体,B为固体;

①加压,则A的体积分数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②增加B的量,A的转化率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Ⅱ.(1)H2S溶于水的电离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H2S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时,c(H_________,c(S2-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 下列物质能导电且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铁     B.盐酸     C.氯化钠晶体     D.熔融氢氧化钠

(3)23g C2H5OH(l)完全燃烧生成CO2(g)和H2O(l),放出683.4 kJ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

A. 图1表示可逆反应“2X(g) Y(g)△H<0”温度T1<T2的情形

B. 图2表示压强对可逆反应2A(g)+2B(g) 3C(g)+D(s)的影响,乙的压强比甲的压强大

C. 图3中a、b、c三点中只有b点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D. 图4是向20 mL pH =3的醋酸溶液中滴加pH=11的NaOH溶液过程中pH变化曲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