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某科学家利用二氧化铈(CeO2)在太阳能作用下将H2O、CO2转变为H2、CO。...

某科学家利用二氧化铈(CeO2)在太阳能作用下将H2O、CO2转变为H2、CO。其过程如下:

mCeO2 (m-x)CeO2·xCe+xO2

(m-x)CeO2·xCe+xH2O+xCO2mCeO2+xH2+xCO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中CeO2没有消耗

B.该过程实现了太阳能向化学能的转化

C图中ΔH1=ΔH2+ΔH3

D.以CO和O2构成的碱性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CO+4OH-2e=CO+2H2O

 

C 【解析】 试题分析:A.通过太阳能实现总反应:H2O+CO2→H2+CO+O2,CeO2没有消耗,CeO2是光催化剂,A正确;B.该过程中在太阳能作用下将H2O、CO2转变为H2、CO,所以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B正确;C.由图可知,根据盖斯定律,应该是:-△H1=△H2+△H3,C错误;D.CO在负极失电子生成CO2,在碱性条件下再与OH-生成CO32-,故负极反应式正确,D正确;答案选C。 考点:考查热化学知识和盖斯定律的应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过程中ΔH小于零的是(  )

A.Ba(OH)2与NH4Cl固体混合           B.氯化铵分解得氨气

C.碳酸钙分解得二氧化碳            D.实验室制备氢气

 

查看答案

能源分类相关图如下图所示,下列四组选项中,全部符合图中阴影部分的能源是(  )

A.煤炭、石油、潮汐能             B.水能、生物能、天然气

C.太阳能、风能、沼气            D.地热能、海洋能、核能

 

查看答案

下列措施不符合节能减排的是(  )

A.大力发展火力发电,解决电力紧张问题

B.在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居民提供生活用热水

C.用石灰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脱硫,并回收石膏

D.用杂草、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在沼气池中发酵产生沼气,作家庭燃气

 

查看答案

过氧化氢水溶液又称为双氧水,常用作消毒、杀菌、漂白等。某化学兴趣小组取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准确测定了过氧化氢的浓度,请填写下列空白:

(1)将10.00 mL过氧化氢溶液移取至250mL          (填仪器名称)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移取稀释后的过氧化氢溶液25.00mL至锥形瓶中,加入稀硫酸酸化,用蒸馏水稀释,作被测试样。

(2)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被测试样,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下,请将相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及化学式填写在方框里。

MnO4       H2O2         H=        Mn2+        H2O+______(    

(3)移取10mL过氧化氢溶液可以用              (填“酸式”或“碱式”)滴定管。滴定到达终点的现象是             

(4)重复滴定三次,平均耗用cmol/L KMnO4标准溶液VmL,则原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浓度为                   

(5)若盛装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后没有用标准液润洗。则测定结果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查看答案

(1)在粗制CuSO4•5H2O晶体中常含有杂质Fe2+

在提纯时为了除去Fe2+,常加入合适氧化剂,使Fe2+氧化为Fe3+,下列物质可采用的是____________

A.KMnO4        B.H2O2       C.氯水        D.HNO3

然后再加入适当物质调整溶液至pH=4,使Fe3+转化为Fe(OH)3,调整溶液pH可选用下列中的____________

A.NaOH           B.NH3•H2O         C.CuO             D.Cu(OH)2

(2)甲同学怀疑调整溶液pH=4是否能达到除去Fe3+而不损失Cu2+的目的,乙同学认为可以通过计算确定,他查阅有关资料得到如下数据,常温下Fe(OH)3的溶度积Ksp=8.0×10-38,Cu(OH)2的溶度积Ksp=3.0×10-20,通常认为残留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1×10-5 mol•L-1时就认为沉淀完全,设溶液中CuSO4的浓度为3.0mol•L-1,则Cu(OH)2开始沉淀时溶液的pH为____________,Fe3+完全沉淀[即c(Fe3+)≤1×10-5 mol•L-1]时溶液的pH为____________,通过计算确定上述方案_____________ (填“可行”或“不可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