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乙二酸俗名草酸,下面是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对草酸晶体(H2C2O4·xH2O)进行...

乙二酸俗名草酸,下面是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对草酸晶体(H2C2O4·xH2O)进行的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请你参与并协助他们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该组同学的研究课题是:探究测定草酸晶体(H2C2O4•xH2O)中的x值.通过查阅资料和网络查寻得,草酸易溶于水,水溶液可以用酸性KMnO4溶液进行滴定.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滴定的方法测定x值.

称取2.520g纯草酸晶体,将其制成100.00mL水溶液为待测液.

取25.00mL待测液放入锥形瓶中,再加入适量的稀H2SO4

用浓度为0.1000mol•L-1的KMnO4标准溶液进行滴定,达到终点时消耗20.00mL.

(1)滴定时,将酸性KMnO4标准液装在如图中的_______(填“甲”或“乙”)滴定管中

(2)本实验滴定达到终点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

(3)通过上述数据,求得x=______

讨论:若滴定终点时仰视滴定管刻度,则由此测得的x值会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下同)

若滴定时所用的酸性KMnO4溶液因久置而导致浓度变小,则由此测得的x值会__________。

 

(1)甲 (2)当滴最后一滴KMnO4溶液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紫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3)2 ①偏大 ②偏小 【解析】 试题分析:(1)因为KMnO4具有强氧化性,会腐蚀橡胶管,故应用酸式滴定管盛装,故答案为甲; (2)可利用KMnO4溶液自身的颜色作为指示剂判断滴定终点时,再滴加KMnO4溶液时,溶液将由无色变为紫色; (3)由题给化学方程式及数据可知,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 2.520g纯草酸晶体中含H2C2O4的物质的量为:0.100 0 mol/L×20.00 mL×10-3 L/mL××=0.0200 mol,0.02molH2C2O4的质量为0.02mol×90g/mol=1.8g,所以2.520g H2C2O4•xH2O中水的物质的量为2.520g-1.8g=0.72g,其物质的量==0.04mol,则x=2;①若滴定终点时仰视滴定管读数,则所得消耗酸性KMnO4溶液的体积偏大,由此所得n(H2C2O4)偏大,则n(H2O)偏小,x偏小;②若酸性KMnO4溶液因久置而导致浓度变小,则消耗其体积偏大,所得x值偏小。 考点:考查中和滴定实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实验的失败原因可能是因为缺少必要的实验步骤造成的是

将乙醇和乙酸、稀硫酸共热制乙酸乙酯

无水乙醇和浓硫酸共热到140制乙烯

验证RX是氯代烷,把RX与烧碱水溶液混合加热后,将溶液冷却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出现褐色沉淀

做醛的还原性实验时,当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后,未出现红色沉淀

检验淀粉已经水解,将淀粉与少量稀硫酸加热一段时间后,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后未析出银镜

A.①③④⑤      B.③④⑤       C.③⑤       D.全部

 

查看答案

某温度时,BaSO4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已知:p(Ba2+)=-lgc(Ba2+),p(SO42-)=-lgc(SO4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温度下,Ksp(BaSO4)=1.0×10-24

B.a点的Ksp(BaSO4)小于b点的Ksp(BaSO4)

C.d点表示的是该温度下BaSO4的不饱和溶液

D.加入BaCl2可以使溶液由 c点变到a点

 

查看答案

有机物M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M中不含手性碳原子

B.M中所有碳原子均可能在同一平面

C.M可以发生加成、取代、消去等反应

D.1mol M常温下最多可以与3molNaOH反应

 

查看答案

下列有机化合物中均含有酸性杂质,除去这些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苯中含苯酚杂质:加入溴水,过滤

B.乙醇中含乙酸杂质:加入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

C.乙醛中含乙酸杂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洗涤,分液

D.乙酸丁酯中含乙酸杂质:加入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

 

查看答案

一定条件下,CH4与H2O(g)发生反应:CH4(g)+H2O(g)CO(g)+3H2(g),设起始=Z,在恒压下,平衡时CH4的体积分数φ(CH4)与Z和T(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焓变H>0

B.图中Z的大小为a>3>b

C.图中X点对应的平衡混合物中=3

D.温度不变时,图中X点对应的平衡在加压后φ(CH4)减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