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铜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某研究小组用粗铜(含杂质铁)制...

铜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某研究小组用粗铜(含杂质铁)制备氯化铜晶体(CuCl2·2H2O )的流程如下。

满分5 manfen5.com

已知常温下,Cu2+、Fe3+的氢氧化物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时的pH见下表:

金属离子

Fe3+

Cu2+

氢氧化物开始沉淀时的pH

1.9

4.7

氢氧化物完全沉淀时的pH

3.2

6.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溶液I中加入试剂X可以调节溶液pH,从而除去Fe3+且不引入杂质。

①试剂X可选用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___(填代号)。

a.CuO      b.NaOH      c.Cu      d..Cu(OH)2

②调节溶液pH时,理论上可选择pH最大范围是__________。

(2)由溶液Ⅱ制备CuCl2·2H2O的操作依次为:边滴加浓盐酸边加热浓缩、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过滤、洗涤干燥。

(3)向0.1 mol·L-1的CuCl2溶液中通入H2S气体,溶液变浑浊,pH减小,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其原因:              若KSP[CuS]=1.2×10-36  ,则生成沉淀时需要S2-的浓度为         mol·L-1

(4)某学习小组用碘量法测定CuCl2·2H2O样品的纯度(杂质不发生反应)。实验如下:

a.准确称取CuCl2·2H2O样品mg于小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和足量的碘化钾,再滴入适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将所得混合液配成250 mL待测溶液。已知:2Cu2++4I=2CuI+I2

b.移取25.00 mL待测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几滴指示剂c mol·L-1Na2S2O3标准液滴定至终点重复2测得消耗标准液体积的平均值为V mL已知:I2+2S2O32-=2I+S4O62-

①实验中使用的指示剂名称为____________,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颜色变化为              

②该样品中CuCl2·2H2O 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用含m、c、V的代数式表示,不用化简)。

 

(1)① ad ② 3.2 ≤ pH <4.7(2)冷却结晶 (3)H2S+ Cu2+=CuS↓+2H+;1.2×10-35 (4)①淀粉溶液;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② 【解析】 试题分析:粗铜中含有铁,粗铜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氯化铁,加热稀盐酸到固体完全溶解,溶液中含有氯化铜和氯化铁,盐酸能抑制铜离子和铁离子的水解,从而得到其溶液1。向溶液1中加入试剂X调节pH到4~5,根据铁离子沉淀需要溶液的pH值知,铁离子完全沉淀生成氢氧化铁,铜离子不产生沉淀,过滤得到固体2是氢氧化铁,加入的X能与氢离子反应且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可以为氧化铜或碳酸铜或碱式碳酸铜或氢氧化铜等。得到的溶液2为氯化铜,经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可得到氯化铜晶体。(1)①试剂X可以是氧化铜或碳酸铜或氢氧化铜等,故选ad。 ② 调节溶液的pH时要是铁离子完全沉淀但铜离子不能产生沉淀,所以其范围为3.2 ≤ pH <4.7。(2)要制备氯化铜的晶体,需要经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等过程。(3)氯化铜可以与硫化氢反应生成硫化铜沉淀和盐酸,离子方程式为:H2S+ Cu2+=CuS↓+2H+;根据溶度积常数分析,硫离子的浓度=1.2×10-36/0.1= 1.2×10-35mol/L。(4)①碘遇到淀粉显蓝色,所以指示剂为淀粉溶液;滴定终点的颜色为: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② 根据反应分析关系式为:Na2S2O3 ~~~Cu2+ ,因为Na2S2O3的物质的量为cmol/L×V×10-3L,所以氯化铜的物质的量为:cmol/L×V×10-3L,则有氯化铜的质量分数为。 考点: 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物质的组成或测量物质的含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电解原理和原电池原理是电化学的两个重要内容。某兴趣小组做如下探究实验:

Ⅰ.(1)如左下图1为某实验小组依据氧化还原反应设计的原电池装置,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反应前,电极质量相等,一段时间后,两电极质量相差12 g,导线中通过________mol电子。

(2)其他条件不变,若将CuCl2溶液换为NH4Cl溶液,石墨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这是由于NH4Cl溶液显_____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显此性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满分5 manfen5.com

(3)如上图2,其他条件不变,若将盐桥换成弯铜导线与石墨相连成n型,则乙装置中石墨(1)为         极(填正、负、阴、阳),乙装置中与铜线相连的石墨(2)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式为                   

(4)在图2乙装置中改为加入400 mL CuSO4溶液,一段时间后,若电极质量增重 1.28 g,则此时溶液的pH为         

 

查看答案

I.水的电离平衡曲线如图1所示

(1)若以A点表示在25℃时水电离平衡时的离子浓度,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的电离平衡状态到达B点,则此时水的离子积为_____________。

(2)将pH=8的Ba(OH)2溶液与pH=5的稀盐酸混合,并保持25℃的恒温,使混合溶液的pH=7,则Ba(OH)2溶液与盐酸的体积比为           

满分5 manfen5.com

II.物质A~D为CH3COOH、NaOH、HCl、NH3·H2O中的各一种,常温下将各物质的溶液从1 mL 稀释到1000mL,pH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pH的变化关系,写出物质的化学式:B           ,C           

(2)写出A与C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将含等物质的量B和D的两溶液充分混合后,其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4)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CH3COOH满分5 manfen5.comCH3COO+H,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CH3COOH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满足:c(H)=c(OH)+c(CH3COO)

b.0.1 mol / L 的CH3COOH 溶液加水稀释,溶液中c(OHˉ)减小

c.CH3COOH溶液中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平衡逆向移动

d.常温下,pH=2的CH3COOH溶液与pH=12的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 <7

 

查看答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现将不同量的CO2(g)和H2(g)分别通入体积为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CO2(g)+H2(g)满分5 manfen5.comCO(g)+H2O(g),得到如下三组数据:

满分5 manfen5.com

(1)实验1中,平衡常数K         v(H2)            该反应的正反应为       (填“吸”或“放”)热反应;

(2)实验3跟实验2相比,改变的条件可能是             (答一种情况即可);若该反应符合右图所示的关系,则在图中Y轴表示           

满分5 manfen5.com

(3)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        (多选扣分)。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c(CO) 不变

c.v(H2)= v(H2O)              d.c(CO2) = c(CO)

(4)某温度下平衡浓度符合下式 c(CO2) c(H2) c(CO) c(H2O)由此可以判断此时的温度为       。其它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原化学平衡向            反应方向移动(填“正”或“逆”),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5)若在该条件下,将0.4 mol CO与0.2 mol H2O(g)混合加热到830℃下达到平衡。平衡时CO的转化率                  

 

查看答案

甲醇是人们开发和利用的一种新能源。已知

2H2(g)+O2(g) =2H2O(l)  ΔH1=-571.8 kJ·mol-1

CH3OH(g)+1/2O2(g)=CO2(g)+2H2(g)  ΔH2=-192.9 kJ·mol-1

(1)甲醇蒸气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反应②中的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则ΔH2_______________。(填字母表达式)

满分5 manfen5.com

(3)H2(g)的燃烧热为                   

 

查看答案

已知25 ℃, 四种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醋酸

次氯酸

碳酸

亚硫酸

电离平衡常数

Ka=1.75×10-5

Ka=4.2×10-8

Ka1=4.30×10-7  Ka2=5.61×10-11

Ka1=1.54×10-2  Ka2=1.02×10-7

A.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四种酸溶液中,pH最大的是亚硫酸

B.等物质的量浓度的CH3COONa、NaClO、Na2CO3和Na2SO3 四种溶液中,碱性最强的是Na2CO3

C.少量CO2通入NaClO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O2+H2O+2ClO=满分5 manfen5.com+2HClO

D.醋酸与NaHS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H3COOH +HSO3=SO2+H2O+CH3COO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