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油分馏和煤的干馏都是物理变化
B.塑料和蚕丝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C.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
D.易溶于汽油、酒精、苯的物质一定是有机物
氨气是一种化工原料。
(1)请写出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室中,甲、乙两小组选择了不同方法制取氨气,请将实验装置的字母编号和制备原理填写在下表空格中。
B C
| 实验装置 | 实验药品 | 制备原理 |
甲小组 | A
|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 |
乙小组 |
| 浓氨水、氢氧化钠固体 | 氢氧化钠的作用:氨水中存在平衡:,NaOH固体溶于水,使溶液中c(OH-)增大,平衡向右移动,且NaOH固体溶于水时放热,溶液温度升高,平衡向右移动。 |
(3)请设计一个操作简单的实验,验证NH3·H2O是弱电解质。
。
(4)甲同学把制得的氨气溶于适量水中,得到稀氨水,用标准浓度的盐酸滴定,测定其浓度。实验步骤:准确量取10.00mL稀氨水于锥形瓶中,加入20mL水稀释,滴加 溶液作为指示剂(填“石蕊”、“酚酞”或“甲基橙”),将 (填“0.020”、“0.05”、“0.1980”或“1.5”)mol•L-1盐酸装入50ml酸式滴定管,滴定至 ,停止滴定,记录数据。重复滴定2次。平均消耗盐酸Vml。计算原稀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
= (只列出算式,不做运算)
(16分)以黄铁矿为原料制硫酸产生的硫酸渣中含Fe2O3、SiO2、Al2O3、MgO等,用硫酸渣制备铁红(Fe2O3)的过程如下:
(1)酸溶过程中Fe2O3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滤渣A”主要成份的化学式为 。
(2)还原过程中加入FeS2的目的是将溶液中的Fe3 +还原为Fe2 +,而本身被氧化为H2SO4,请完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FeS2 + 14Fe3 + + H2O== 15Fe2 + + SO42- + 。
(3)氧化过程中,O2、NaOH与Fe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4)为了确保铁红的质量,氧化过程需要调节溶液的pH的范围是 (几种离子沉淀的pH见下表);滤液B可以回收的物质有(写化学式) 。
沉淀物 | Fe(OH)3 | Al(OH)3 | Fe(OH)2 | Mg(OH)2 |
开始沉淀pH | 2.7 | 3.8 | 7.6 | 9.4 |
完全沉淀pH | 3.2 | 5.2 | 9.7 | 12.4 |
(16分)水煤气(CO 和H2)是重要燃料和化工原料,可用水蒸气通过炽热的炭层制得:
C (s) + H2O(g) CO (g) +H2 (g) △H= +131.3 kJ•mol-1
(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_(增大 / 减小 / 不变)。
(2)上述反应达到平衡后,将体系中的C (s)全部移走,平衡_______________(向左移 / 向右移 / 不移动)。
(3)下列事实能说明该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有_______(填序号)。
A.单位体积内每消耗1 mol CO的同时生成1molH2
B.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C.生成H2O(g)的速率与消耗CO的速率相等
D.H2O(g)、CO、H2的浓度相等
(4)上述反应在t0时刻达到平衡(如下图),若在t1时刻改变某一条件,请在右图中继续画出t1时刻之后c(CO)随时间的变化。
① 缩小容器体积(用实线表示)。
② 降低温度(用虚线表示)。
(5)某温度下,将6.0 mol H2O(g)和足量的炭充入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C (s) + H2O(g) CO (g) +H2 (g),达到平衡时测得lgK= -1.0,求此温度下H2O(g)的
转化率(计算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6)己知:① C (s) + H2O(l) CO (g) +H2 (g) △H1
② 2CO(g) + O2(g) = 2CO2 (g) △H 2
③ H2O (l)= H2 (g) +1/2 O2 (g) △H 3
则2C (s) + O2 (g) = 2CO2 (g)的△H = _________ ____。
根据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同主族元素含氧酸的酸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弱
B.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微粒化学性质也相同
C. S2‾、Cl‾、K+、Ca2+半径逐渐减小
D.Cl与Cl得电子能力相同
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pH=1的NaHSO4溶液:c(H+)=c(SO42—)十c(OH—-)
B.含有AgCl和AgI固体的悬浊液:c(Ag+)>c(C1—-)=c(I—)
C.加水稀释CH3COONa溶液,溶液中c(CH3COOH)c(OH—)/c(CH3COO—)的值不变
D.含等物质的量的NaHC2O4和Na2C2O4的溶液:3c(Na+)=2[c(HC2O4-)+ c(C2O42-)+c(H2C2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