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丹吉林沙漠(见左下图)年降水量大约在 40~80...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丹吉林沙漠(见左下图)年降水量大约在 40~80 mm 之间,蒸发量超过 3000 mm。 沙漠的海拔在 1200~1700 m 之间,主体是沙山和高大的沙丘。沙丘内部较潮湿,沙丘顶部 附近生长有一些根系发达的篙属、沙米等草本植物(见右下图)。沙山之间的洼地分布着 100 多个大小不等的永久性湖泊,冬季不结冰,多为咸水。湖岸边生长的茂密植物是优良的防风 固沙树种,也是沙漠中动物的食物。湖泊周围常为牧场及聚落所在之地。

(1)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巴丹吉林沙漠中湖泊的形成过程。

(2)分析沙丘顶部可生长植被的原因。

(3)分析该地区众多湖泊对周边居民生活的有利影响。

 

(1)黑河地表水或沙漠冷凝水下渗到地下,地下水沿着断裂带流动,在沙山之间的洼地 出露地表形成湖泊。 (2)该地气候干旱,地下水丰富且水温较高,沙丘下层的地下水蒸发后,水汽不断向沙丘顶部移动,导致沙丘内部湿度较大;植被的根部较深,有利于吸收沙山内部的水分。 (3)湖泊调节局部小气候,温差变小,湿度增大,改善居住环境;湖泊周围土地湿润, 植被生长茂密,防风固沙,减少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湖区植物为牲畜提供饲料,利于畜牧 业发展;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为当地居民发展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解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读图析图能力以及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水循环的过程以及湖泊等湿地对生活的有利影响,需要结合到基础知识,抓住图文材料关键信息分析答题。 (1) 巴丹吉林沙漠中湖泊的水源来自地下水,黑河地表水或沙漠冷凝水下渗到地下,地下水沿着断裂带流动,在沙山之间的洼地出露地表,形成湖泊。(2) 沙丘顶部能够生长植被必定是因为有水源,该地气候干旱,但地下水丰富且水温较高,沙丘下层的地下水蒸发后,水汽不断向沙丘顶部移动,导致沙丘内部湿度较大:植被的根部较深,有利于吸收沙山内部的水分。(3)湖泊是湿地,具有调节气候作用;湖泊周围土地湿润,植被生长茂密,防风固沙,减少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湖区植物为牲畜提供饲料,湖水提供牲畜饮水,利于畜牧业发展: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为当地居民发展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赞比亚是南部非洲最早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是我国在非洲设立的第一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也是赞比亚第一个多功能经济区,总规划面积17.28平方千米。该合作区分为两个园区(如下图):谦比希园区位于铜带省中部,以铜矿开采冶炼、有色金属加工及其配套、衍生产业群为主;卢萨卡园区以现代物流、商贸服务、加工制造、房地产业等为主。截至2018年9月,入区企业有50余家,区内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4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近8000个就业岗位,开创了中国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新模式。

(1)简述我国在非洲设立第一个境外经贸合作区首先在赞比亚的原因。

(2)说明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采用“一区两园”方式的主要目的。

(3)据图分析卢萨卡园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优势条件。

(4)为了提高谦比希园区有色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经济效益,请提出合理的措施。

 

查看答案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罗布泊曾经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现今已干涸,地表受河流冲蚀和风蚀作用形成网状的干河谷和雅丹地貌交织分布。白龙堆雅丹地貌(靠近天山前山带)分布在罗布泊东北一带,主要是在白色砂泥岩夹石膏层为主的湖相沉积物的基础上发育的,高10-20米,长200-500米,也有长达数千米的。白龙堆雅丹地貌北部沉积物中有丰富的盐类物质,这是有别于其他区域内雅丹地貌的沉积物特征。

(1)简析罗布泊“耳轮”的成因。

(2)说明白龙堆雅丹地貌的延伸方向。

(3)简述白龙堆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

(4)有人认为白龙堆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你认为正确吗?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我国东北某地以降雪期长、降雪量大、积雪深厚而闻名,被誉为“中国雪乡”。由于冷暖气流常在此地相遇,每年10月至次年5月地面均有积雪,形成著名的“雪盆”。下图示意该地所在区域地形状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中国雪乡最可能位于图中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2.中国雪乡积雪最厚的月份是

A. 12月 B. 1月 C. 3月 D. 5月

 

查看答案

    下图中甲图示意渭河两岸物质组成差异情况,乙图示意不同年份渭河下游地区某监测点与渭河中心线最近距离的变化态势,监测点位于现在渭河南岸某固定点。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造成渭河南岸物质颗粒平均粒径大于北岸的根本原因可能是渭河以南(    )

A.降水量更大 B.地势起伏更大

C.支流流速更快 D.植被覆盖率更低

2.公元700—2010年,渭河北岸地区侵蚀、淤积的总体变化特征是(    )

A.持续淤积,偶有侵蚀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偶有淤积 D.先淤积,后侵蚀

3.推测在1700—1900年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

①秦岭北麓植被人为破坏较严重

②地处暖湿气候期

③秦岭断块处于剧烈上升期

④渭河流速加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查看答案

    灯笼是我国的传统工艺品,是喜庆的象征。古代竹编灯笼是用天然竹子、油纸、粘胶经过工匠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的。福建省莆田市的船渡村,是一个有着百余年制作竹编灯笼历史的“灯笼村”。过去,村里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做灯笼,编制的灯笼在当地十分吃香。如今,大部分村民放弃了这一传统手工艺,全村仅剩七八家灯笼作坊,编制灯笼的传统手工艺正面临失传的境地。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福建莆田历史上制作灯笼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气候温暖湿润 B.水陆交通便利 C.竹林资源丰富 D.消费市场广阔

2.历史上莆田灯笼用油纸糊裱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透光性 B.防风防雨 C.防止烫伤手 D.增加美观度

3.与古代竹编灯笼相比,现代铁丝灯笼的主要优势是

A.材料成本较低 B.剪断裁弯容易 C.不可回收再利用 D.使用寿命较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