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赞比亚是南部非洲最早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赞比亚-中国...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赞比亚是南部非洲最早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是我国在非洲设立的第一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也是赞比亚第一个多功能经济区,总规划面积17.28平方千米。该合作区分为两个园区(如下图):谦比希园区位于铜带省中部,以铜矿开采冶炼、有色金属加工及其配套、衍生产业群为主;卢萨卡园区以现代物流、商贸服务、加工制造、房地产业等为主。截至2018年9月,入区企业有50余家,区内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4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近8000个就业岗位,开创了中国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新模式。

(1)简述我国在非洲设立第一个境外经贸合作区首先在赞比亚的原因。

(2)说明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采用“一区两园”方式的主要目的。

(3)据图分析卢萨卡园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优势条件。

(4)为了提高谦比希园区有色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经济效益,请提出合理的措施。

 

(1)两国关系长期友好,政府政策支持,合作基础好;位于南部非洲的中部,与周边国家交通联系便利,经贸合作区的市场辐射范围大。 (2)两个园区产业(功能)定位互补,满足赞比亚政府建立多功能经济区的需求;充分发挥各园区所在地的突出优势,利于不同产业选择最佳区位;避免合作区占地面积过大,各类产业过度集中,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3)靠近首都,物流信息来源广;南临国际机场,附近有公路铁路,交通便利;以园区为依托,物流货源充足。 (4)加大铜矿的勘探和开采,保障冶炼厂的原料自给;加大技术创新,提高铜矿资源的利用率和废渣的回收利用;实现人力资源本土化,节约劳动力成本;延长产业链(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完善配套服务设施,降低产品销售、运输成本。 【解析】 本题以中国和赞比亚合作为背景,考查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工业区布局的优势分析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 (1)根据图文材料信息,从两国友好政策和交通位置两方面进行分析。我国在非洲设立第一个境外经贸合作区首先在赞比亚的原因。结合材料赞比亚是南部非洲最早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说明赞比亚与中国长期关系好,能够得到相应的政策支持;从地理位置看,赞比亚位于中部非洲地带,是联系周边国家的重要交通枢纽,交通位置优越,且市场辐射范围大。 (2)赞比业-中国经贸合作区采用“一区两园”方式的主要目的从园区功能定位、最佳区位优势及生态环境保护去阐述。结合材料分析可知谦比希园区发展以铜矿开采冶炼、有色金属加工及其配套、衍生产业群为主的重工业,卢萨卡园区发展以现代物流、商贸服务、加工制造、房地产业等为主的第三产业,这样产业结构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同时各自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并延长产业链,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最后两个园区分散布局,能够避免因规模过大带来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有利于保护环境。 (3)影响现代物流业的因素包括信息、交通、货源等,根据图中信息即可得出答案。据图可知,靠近工业园区,具有大量的货源,运量丰富;附近区域有国际机场、高速公路和铁路连通,交通便利,运输方便;靠近首都,能够掌握丰富的市场信息,进一步掌握市场动向。 (4)结合材料谦比希园区有色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方式,从原料、技术、劳动力、附加值、基础设施等方面去提出措施。结合材料可知谦比希园区是以铜矿开采冶炼、有色金属加工及其配套、衍生产业群为主的工业园区;因此要加强铜矿的开采和勘探,保障冶炼厂原料的供应;还要加强科技的投入和技术的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强本地劳动者的培训,进一步节约劳动力成本;还要加强对铜矿资源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其附加值;最后加强基础设施(交通、通信等)的投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罗布泊曾经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现今已干涸,地表受河流冲蚀和风蚀作用形成网状的干河谷和雅丹地貌交织分布。白龙堆雅丹地貌(靠近天山前山带)分布在罗布泊东北一带,主要是在白色砂泥岩夹石膏层为主的湖相沉积物的基础上发育的,高10-20米,长200-500米,也有长达数千米的。白龙堆雅丹地貌北部沉积物中有丰富的盐类物质,这是有别于其他区域内雅丹地貌的沉积物特征。

(1)简析罗布泊“耳轮”的成因。

(2)说明白龙堆雅丹地貌的延伸方向。

(3)简述白龙堆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

(4)有人认为白龙堆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你认为正确吗?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我国东北某地以降雪期长、降雪量大、积雪深厚而闻名,被誉为“中国雪乡”。由于冷暖气流常在此地相遇,每年10月至次年5月地面均有积雪,形成著名的“雪盆”。下图示意该地所在区域地形状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中国雪乡最可能位于图中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2.中国雪乡积雪最厚的月份是

A. 12月 B. 1月 C. 3月 D. 5月

 

查看答案

    下图中甲图示意渭河两岸物质组成差异情况,乙图示意不同年份渭河下游地区某监测点与渭河中心线最近距离的变化态势,监测点位于现在渭河南岸某固定点。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造成渭河南岸物质颗粒平均粒径大于北岸的根本原因可能是渭河以南(    )

A.降水量更大 B.地势起伏更大

C.支流流速更快 D.植被覆盖率更低

2.公元700—2010年,渭河北岸地区侵蚀、淤积的总体变化特征是(    )

A.持续淤积,偶有侵蚀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偶有淤积 D.先淤积,后侵蚀

3.推测在1700—1900年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

①秦岭北麓植被人为破坏较严重

②地处暖湿气候期

③秦岭断块处于剧烈上升期

④渭河流速加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查看答案

    灯笼是我国的传统工艺品,是喜庆的象征。古代竹编灯笼是用天然竹子、油纸、粘胶经过工匠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的。福建省莆田市的船渡村,是一个有着百余年制作竹编灯笼历史的“灯笼村”。过去,村里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做灯笼,编制的灯笼在当地十分吃香。如今,大部分村民放弃了这一传统手工艺,全村仅剩七八家灯笼作坊,编制灯笼的传统手工艺正面临失传的境地。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福建莆田历史上制作灯笼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气候温暖湿润 B.水陆交通便利 C.竹林资源丰富 D.消费市场广阔

2.历史上莆田灯笼用油纸糊裱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透光性 B.防风防雨 C.防止烫伤手 D.增加美观度

3.与古代竹编灯笼相比,现代铁丝灯笼的主要优势是

A.材料成本较低 B.剪断裁弯容易 C.不可回收再利用 D.使用寿命较长

 

查看答案

    海南省东部潭门镇居民,与周边大部分渔民不同,被称为“不打鱼的渔民”.他们曾是帆船时代的英雄,如今传统的生产方式受到了极大冲击。

读“潭门镇人部分活动路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1.根据材料,推测古代潭门镇人从事的主要生产活动是

A.种植水稻 B.远洋捕鱼 C.出海经商 D.潜水采贝

2.古代潭门镇人的劳作时间是半年,他们一路向南,最远可到达东南亚,他们选择起航和返航的时间分别是

A.1月,7月 B.9月,3月 C.7月,1月 D.5月,10月

3.如今潭门镇人的传统生产方式迅速没落,原因主要是

A.所产的产品市场需求量缩小 B.政府对海洋珍稀物种的限制开发

C.周边地区竞相模仿,竞争力变弱 D.捕捞技术落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