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最终流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下图为“河西走廊弱水流域...

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最终流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下图为“河西走廊弱水流域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流域地处我国三大自然区的________________区。

(2)弱水年总径流量为43亿立方米,在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灌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径流量较为丰富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弱水下游流入甲、乙两湖,乙湖已于上世纪后期彻底干枯,成为沙尘暴的源地之一。造成这一结果的人为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评价该流域所在自然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

 

(1)西北干旱与半干旱 (2)有较丰富的冰雪融水补给 (3)中上游用水过度(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农垦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植物破坏)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等) 工程措施(设置沙障等) (4)有利条件:矿产(能源)资源丰富;草场广布(草质优良);光照条件好。 不利条件: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 【解析】 第(1)题,本小题考查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较容易作答。第(2)题,本小题考查河流(弱水)的补给知识,弱水发源于祁连山地,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以祁连山高山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类型。第(3)题,湖泊面积减小乃至消失是由于河流入湖水量减少所致,而河流水量减少与中上游过度取水(用于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破坏植被,导致植被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有关。第(4)题,对于自然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进行评价,必须注意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既包括矿产资源种类、分布,也包括区内气候、植被、河湖水文状况等。该小题极易解答不全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晋、陕、内蒙古地区面积15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8310多万。本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也是中国自然环境脆弱、农牧业交错和土地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1)比较图中Ⅰ类型侵蚀区与Ⅱ类型侵蚀区外力作用的主要差异及其原因。

(2)简要分析图示地区土地退化对周围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

(3)请将下面导致绿洲环境恶化的字母与图中数字代号和内容相搭配。

A.农业系统恶化,粮食产量减小

B.内流河下游流量减小

C.砍伐绿洲或冲积扇周围的固定沙丘的植被

D.土地盐渍化

E.农耕区地下水位上升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查看答案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盖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表2。据此完成问题。

1.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A. 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

B. 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坡草地荒草地

C. 混交林地油松有林地荒草地坡耕地

D. 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

2.(小题2)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读图,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 风化作用    B. 风蚀作用    C. 水蚀作用    D. 沉积作用

2.“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 滥伐森林    B. 过度放牧    C. 开山取石    D. 环境污染

3.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

A. 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 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

C. 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 彻底退耕还林

 

查看答案

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读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范围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农牧交错带近年来不断移动的方向是

A. 向西北移动    B. 向东南移动

C. 向东北移动    D. 向西南移动

2.下列措施能有效防治a地区沙尘暴的是

A. 改变农业生产结构    B. 加强天气预报

C. 发展耐旱农作物    D. 全面种草,禁止种植业发展

3.b地区生态环境易遭到破坏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多地震   毁林开荒,粗放耕作

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处于西南季风区,降永多且雨季集中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