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地理环境各要素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认识自然环境...

地理环境各要素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认识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有助于我们去探寻和揭示大自然的无穷奥秘。读某区域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简述该地区地貌形成过程中内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

(2)如果该地区位于欧洲西部,请描述图中河流的水文特征。

(3)结合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植被破坏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引起的褶皱和断层;外力作用表现为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 (2)水量平稳,没有明显的汛期,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3)植被破坏,导致蒸发和蒸腾作用减弱,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旱;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径流泥沙含量增大,湖泊调蓄作用减弱,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易引发洪涝灾害;植被破坏,加剧上游侵蚀作用,沟谷加宽加深,加剧中下游沉积作用,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增大;植被破坏,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不稳定。 【解析】 试题 (1)该图展示的内力作用主要变现为板块的水平和垂直运动,形成的岩层弯曲变形和错位,表现为褶皱和断层;外力作用则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2)河流水文特征主要从补给类型、流量、流速、水位变化、含沙量大小和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分析;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大于0度,全年温和湿润,所以受气候影响,大气降水补给称为河流重要的补给水源,水位变化小、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3)整体性体现的是一个要素变化引起其它各要素发生改变,体现“牵一发而动全身”。植被破坏会使气候、植被景观、地表径流、河流含沙量、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环境受到影响;植被破坏,植物蒸腾作用减弱,蒸发量下降,气候变干;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侵蚀作用加强,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上升,易引发洪灾;生物多样性减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海洋水汽难以进入,年平均降水量由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向西减少到50毫米以下。长期的干旱,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其要素如下图所示:

(1)按相关关系将下面字母填在框图相应的位置上。

A.干旱       B.降水稀少

(2)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形成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3)据图,请简述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其统一的演化过程。

 

查看答案

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图,图中字母代表地表侵蚀、地形起伏大、水土流失、植被覆盖率低。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代表水土流失的字母是

A. a    B. b    C. c    D. d

2.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造成的不利影响是

A. 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严重    B. 河流汇水速度快,水位升高

C. 河流落差减小,水流速度减慢    D. 河流含沙量增大,水质下降

 

查看答案

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下图),回答下面问题。

1.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

A. 地壳上升    B. 水源减少    C. 气候变干    D. 物质沉积

2.(小题2)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 整体性    B. 差异性    C. 稳定性    D. 脆弱性

 

查看答案

甲、乙两幅图分别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期观测的降水前后48小时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与甲图相比,乙图

①径流量峰值较大                               ②含沙量变化较大

③径流量变化较小                                ④含沙量较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②水库面积增加  

③森林面积增加                               ④灌溉面积增加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

下图中M代表森林。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图主要反映了森林具有

A. 涵养水源的作用    B. 防风固沙的作用

C. 减弱噪声的作用    D. 调节大气成分的作用

2.图中所示作用为

①将有机物分解无机物                          ②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③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分布          ④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