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题文)内蒙古东部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为了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内蒙古加强了...

(题文)内蒙古东部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为了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内蒙古加强了能源的加工转换,变输煤为输出电力和输出焦炭。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内蒙古在开采煤炭的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2)简述电力输出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

(3)在开发利用煤炭的过程中应采取什么环保措施?

 

(1)剥离表土及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地下采空区导致地面塌陷;堆放矿石,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环境。 (2)造成当地大气污染。 (3)矿区土地复垦;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建立循环经济模式。 【解析】 试题 (1)煤炭的开采不可避免地造成地表表土的被剥离,也有容易造成植被的破坏,形成地下采空及矿石的堆放占用大量的土地等,进而引发水土流失、地面塌陷,甚至造成污染环境等。 (2)内蒙古东部的的煤炭资源丰富,煤炭通过火力发电的形式把电力以清洁能源的形式输入到东部对电力需求量大的地区,对输入地来说得到了清洁能源,可煤炭燃烧的废弃物对输出的环境污染是不可避免的。 (3)为了降低煤炭的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生态破坏,尽可能地要对矿区土地复垦,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建立循环经济模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哈输油管线(哈萨克斯坦阿塔苏——中国新疆阿拉山口输油管线)现已投入运营,管线全长1000公里。回答问题。

1.中哈输油管线经过地区主要的生态问题是( )

A. 水土流失    B. 土壤次生盐碱化    C. 土地荒漠化    D. 气候变暖

2.目前,我国进口的石油基本来自中东。为了建立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渠道,从位置方面考虑除了中东外,较为理想的进口石油的地区是( )

  加勒比海地区  北非  东南亚  中亚  俄罗斯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3.哈萨克斯坦石油最丰富的地区在 ( )

A. 里海沿岸    B. 巴尔喀什湖附近

C. 额尔齐斯河沿岸    D. 北部丘陵

 

查看答案

该图显示我国四个省2005年三种常规能源生产的相对比例(均已折算成标准煤)。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①、②、③代表的能源依次是(  )

A. 石油、煤炭、天然气    B. 天然气、石油、煤炭

C. 煤炭、天然气、石油    D. 石油、天然气、煤炭

2.M省可能是(  )

A. 山东    B. 贵州    C. 新疆    D. 河北

 

查看答案

读1996~2006年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及原煤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对于图中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叙述正确的是               (  )

①能源生产总量与消费总量呈持续上升趋势  ②2006年原煤消费量大于1996年原煤消费量 ③原煤消费量始终高于原煤的生产量   ④2000年以后原煤生产量一直上升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2.2000年以后图中两条折线的变化出现差异,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

A. 煤炭出口量增加    B. 原煤价格高导致消费量减少

C. 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D. 煤炭利用率提高

 

查看答案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下图中黑块所在地是世界某种资源的主要分布区,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该资源的分布   

①低纬度地区缺失       ②范围有季节变化

③主要在高纬和高山地区 ④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广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这种资源 (  )

A. 近年来数量逐渐减少    B. 被人类大量开发利用

C.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 大多数国家需要进口

 

查看答案

稀土是“现代工业的维生素”,中国以占全球30%左右的储量,一度“敞开大门”供应了国际95%以上的市场需求。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了自己的产业发展战略,“指令性”开采、控制出口配额之后,量减价升,中国稀土不再卖成“白菜价”。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从20世纪70年代占世界总量的74%,到2009年仅占36%,其主要原因是(  )

①世界稀土资源的储量基数提高 ②世界稀土资源的开采量增多 ③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 ④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下降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措施是(  )

①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 ②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 ③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 ④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