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黄鱼古籍里称石首鱼,是我国近海主要经济...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黄鱼古籍里称石首鱼,是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肉质较好且味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平时栖息在较深海区,4~6月向近海洄游产卵,产卵鱼群喜透明度较小的浑浊水域,产卵场一般位于河口附近岛屿、内湾近岸低盐水域内底质为软泥或泥质的浅水区,产卵后分散在沿岸索饵,以鱼虾等为食,秋冬季又向深海区迁移。

材料二: “楝子开花石首来”宋人范成大的诗句中写道。每年春末夏初,楝树花开,黄鱼上市,千年不易。谁也想不到,有一天楝树空自开花,黄鱼不来。随着捕捞量的逐渐加大,我国近海高龄黄鱼几乎绝迹。图a为舟山渔场野生大黄鱼产量变化示意图。大黄鱼的成鱼养殖模式,目前有网箱、围网与土池等多种,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材料三: 福建省三沙湾内风平浪静、不冻不淤,年均水温约为20.3℃,是我国唯一的内湾性大黄鱼产卵场,也是全国最大的海水鱼人工繁育和网箱养殖基地,湾内三都奥为著名良港。图b为福建省地理位置及三沙湾区域放大示意图。

图a  舟山渔场野生大黄鱼产量变化示意图

图b   福建省地理位置及三沙湾区域放大示意图   

(1)请根据图a分析野生大黄鱼70年代后期产量的变化及可能原因。   

(2)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福建省三沙湾海区内养殖大黄鱼的网箱数量逐年增加。你是否赞同迅速发展三沙湾海区的水产养殖业?并说明你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一,分析大黄鱼4~6月洄游到福建省三沙湾海区产卵的原因。

 

(1)产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且速度较快。 原因:过度捕捞导致野生大黄鱼产量下降;国家捕捞(休渔)政策的实施;近岸海域海洋污染、赤潮频发,生态破坏 (2)赞同。理由:三沙湾海区滩涂面积广;三沙湾内风平浪静、不冻不淤、水温适宜,养殖条件好;大黄鱼肉质较好、味美、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可减少野生大黄鱼的捕捞量,有利于野生大黄鱼种群的恢复;有利于增加渔民收入等。 不赞同。理由:海湾封闭程度高,海水交换能力弱(或自净能力弱),过度发展养殖业,易导致水体污染,加大水产品病害发生几率,造成经济损失;水质恶化,不利于野生大黄鱼繁殖;侵占航道,影响海运业的发展。 (3)4~6月,福建省三沙湾海区水温回升,适宜大黄鱼产卵、繁殖;入海径流量增大,稀释作用增强,使三沙湾海区的盐度降低;入海径流量增大,泥沙增多,使三沙湾局部海区的透明度下降;入海径流携带大量营养物质,加之水温回升,日照时间变长,利于鱼虾等生物繁殖,大黄鱼饵料充足。 【解析】(1)根据图示曲线,野生大黄鱼70年代后期产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且速度较快。可能原因是过度捕捞,影响鱼类繁殖,导致野生大黄鱼产量下降。可能是国家休渔捕捞政策的实施,导致产量减少。近岸海域海洋污染、赤潮频发,生态破坏。 (2)根据材料三,三沙湾海区滩涂面积广,三沙湾内风平浪静、不冻不淤、水温适宜,养殖条件好。大黄鱼肉质较好、味美、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可减少野生大黄鱼的捕捞量,水产养殖有利于野生大黄鱼种群的恢复。产量提高有利于增加渔民收入等。所以赞同。 三沙湾是我国唯一的内湾性大黄鱼产卵场,海湾封闭程度高,海水交换能力弱,自净能力弱。过度发展养殖业,易导致水体污染,加大水产品病害发生几率,造成经济损失。水质恶化,不利于野生大黄鱼繁殖。扩大风箱养殖,侵占航道,影响海运业的发展。所以不赞同。 (3)结合材料一分析,4~6月,福建省三沙湾海区水温回升,适宜大黄鱼产卵、繁殖。南方雨季开始早,此时入海径流量增大,稀释作用增强,使三沙湾海区的盐度降低。入海径流量增大,泥沙增多,使三沙湾局部海区的透明度下降,产卵鱼群喜透明度较小的浑浊水域。入海径流携带大量营养物质,加之水温回升,日照时间变长,利于鱼虾等生物繁殖,大黄鱼饵料充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突出特点。读“近年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分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乙省成为低碳区的主要原因是(  )

A. 环境承载力高    B. 能源需求量减少

C. 森林覆盖率较高    D. 产业结构轻型化

2.下列促进甲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

A. 加大油气的开采量,调整能源结构

B. 集中发展高科技产业,改变产业结构

C. 禁止煤炭开采,发展第三产业

D. 延长煤炭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

 

查看答案

(题文)1986年4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泄漏,造成31人死亡,203人受伤,13万人疏散,大量强辐射物质泄漏。受污染地区的成年人发病率比一般地区高20%~30%,而儿童的发病率则高出50%,居民癌症的发病率比全国平均指标要高出许多,与该事件有关的死亡人数还在增加。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死亡率只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    B. 该事件属于原生环境因素产生的地方病

C. 人类不应该建立核电站       D.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预防环境污染

 

查看答案

下图中的甲、乙两国,一个是所在大洲的第二大花卉出口国,另一个有“木材之国”的美誉,是世界著名的木材出口国。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下列关于甲、乙两国自然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势都是中部低、四周高    B. 都具有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

C. 甲国气候凉爽,乙国气候湿热    D. 都处于板块交界附近,多地震

2.乙国大宗货物的进出口不是通过河流而是取道从布拉柴维尔通向海洋的铁路,其主要原因是(  )

A. 铁路运输速度快,方便大量花卉的快速出口    B. 铁路运距更短,可扩大木材的出口量

C. 河流下游多瀑布,不能成为出海通道    D. 减少货物进出口对途经国家的影响

3.2016年,图中的“木材之国”作出了原木出口量不得超出原木产量15%的限制,其原因或目的是(  )

①延长木材产业链,扩大就业 ②国内原木短缺 ③提高原木的附加值,增加收入 ④特大洪水对原木运输造成了巨大冲击 ⑤保护森林资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③⑤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在日本冲绳以南20~100英尺深的海底竟然存在着像谜一般的远古建筑体,科学家将它称为“失落的文明”,一些持怀疑态度的研究员却猜测这种大型、有序排列的建筑很可能源于自然形成。

1.如果这些远古建筑属于“失落的文明”,则按环境的属性分属于(    )

A. 自然环境    B. 社会环境    C. 聚落环境    D. 古代环境

2.如果这些大型、有序排列的建筑源于自然形成,按环境的空间尺度分,属于(    )

A. 水环境    B. 地质环境    C. 聚落环境    D. 古代环境

 

查看答案

该图为某电厂循环经济利用图,读图完成问题。

1.H是一个工厂,最适宜的是

A. 砖瓦厂    B. 钢铁厂    C. 玻璃厂    D. 化工厂

2.该电厂的生产模式对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A. 减弱噪声    B. 绿化环境    C. 保持水土    D. 减少酸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