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图甲和图乙是同一时刻地球上两区域昼夜分布情况,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示时刻,...

图甲和图乙是同一时刻地球上两区域昼夜分布情况,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2)图示季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京正午树木的影子最短           B.纽约的白昼正逐渐变短

C.上海的人们正着清凉夏装           D.哈尔滨的冰雕让人神往

(3)该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          

(4)该日,Q、P两地的夜长大小关系是         ,M地昼长为      

(5)Q地位于M的               方向。

(6)该日,游客在泰山观日出时,日出方位应位于泰山的         方向。

(7)此时在赤道上,属于东半球并与北京在同一日期的白昼范围是         

 

(1)20°S,120°W (答对一个给一分) (2)D (3)由20°S向南北两侧递减 (4)Q>P 14小时 (5)东北 (6)东南 (7)150°E至160°E 【解析】整体分析:本题主要通过太阳光照图的判读考查太阳直射点的计算、昼夜长短变化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日期时间的计算。 (1)读图可知图甲和图乙是同一时刻地球上两区域昼夜分布情况,可知以120°W为中心平分昼半球,所以120°W为地方时12时,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70°N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为北半球冬季,根据所学知识直射点纬度和极昼、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互余,所以可以计算直射点纬度为20°S。则可知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0°S,120°W)。 (2)根据上题所知,图示季节为北半球的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得出北京地区正午树木的影子较长,北京夏至日时正午树木影子最短,A错;北半球冬季纽约的白昼短于黑夜,B错;上海位于北半球,也为冬季,C错;哈尔滨由于纬度高且是冬季,气温低,多冰雕活动,故D正确。 (3)根据所学知识,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为:由直射点纬度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所以,该日太阳直射20°S,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从20°S向南北两侧递减。 (4)读图该日,Q地刚好出现极夜,P地昼短夜长,且夜长小于24小时,所以Q地夜长大于P地夜长,根据图甲Q点所在经度为12时,即120°W(西8区)为12时,可以计算135°E(东9区)的区时为:12+17=29,29-24=5,即为5时,根据M地处于晨线上,所以得出M地5点日出,其日落时间=24-5=19时,M地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4小时。 (5)读图甲地坐标为(70°N,120°W)M地为(34°S,135°E)根据两图中经纬度值可知Q地位于M的东北方向; (6)考察日出方位的变化。该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夜长昼短,日出东南方向,日落西南方向;所以游客在泰山观日出时,日出方位应位于泰山的东南方向。 (7)本题考查半球的划分。首先东半球是指20°W--160°E。北京位于东八区,根据120°W为12时,可以计算北京时间=12+16=28,28-24=4,为新一天的4时,新的一天的起点的时间为0点,其经度为120°E-60°=60°E,所以与北京处于同一天的经度范围为60°E—180°;赤道上白昼的范围为6点-18点,经度范围为150°E-30°W,综上,取交集为:150°E—160°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图Ⅰ为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轨迹示意图、图Ⅱ地球公转示意图(a、b、c、d代表二分二至)、图Ⅲ地球光照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戊是            节气,此时在公转图Ⅱ中的位置      (填代号),地球上的光照情况可能是        (填图Ⅲ中①②③④代号)。

(2)今年春节是2018年2月15日,当日阳光直射点位于图Ⅰ中      

A.甲乙之间    B.乙丙之间      C.丙丁之间      D.丁戊之间

此刻地球上的光照情况最接近的是        (填图Ⅲ中①②③④代号)

(3)泸西白昼时间达到一年中最大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           (填图Ⅱ中a、b、c、d代号),地球上的光照情况可能是        (填图Ⅲ中①②③④代号),随后一个月地球的公转速度变化如何              

(4)地球运行到图Ⅲ中的③处时,描述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情况。

(5)简述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查看答案

小明和小亮同一天出生在我国的两个不同城市。下表是他们出生那天出生地的日出和日落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题。

他们的生日最可能是

A. 秋分日    B. 冬至日    C. 春分日    D. 夏至日

 

查看答案

(题文)读“地球公转图”,完成下题。

当地球公转至图中所示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极昼极夜的范围呈扩大趋势

B. 晨昏圈与地轴之间的交角呈缩小趋势

C. 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并且直射点向北移动

D. 我国岭南地区的河流水量有所增加

 

查看答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规律为基准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自秦汉至今指导着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2017年2月3日(农历正月初七),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按照气象学标准,立春实际上是迎春。下图示意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立春时,我国的冬、春季分界线(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达10℃以上为入春)大致在

A. 秦岭—淮河一线    B. 海南海口到台湾高雄一线

C. 太行山—燕山一线    D. 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

2.40年前,指导东北某地农业生产的谚语是“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现在的谚语是“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农业谚语的变化反映了

A. 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B. 当地气候变暖

C. 农业耕作技术提高    D. 当地降水增加

 

查看答案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用于指导农业耕种时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轨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即是一个节气。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如“芒种”一般在6月6日。下图为某年5月25日我国部分地区冬小麦生长和收获进度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芒种”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仅按此义,图示的时空位置正值“芒种”的是

A.     B.     C.     D.

2.二十四节气在公转轨道上都相隔15°但时间间隔不一定相同,其影响因素是

A. 黄赤交角的存在    B. 地球公转的方向

C. 地球公转的周期    D. 地球公转的轨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